沈阳师范大学简介
沈阳师范大学(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并主管,入选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教育部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2年,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沈阳师范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设有26个教学、人才培养单位和16个校属馆、部、中心、研究院(所)及附属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7个;拥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有教职工2185人,专任教师1319人;全日制本科生20749人,硕士研究生3758人,长短期留学生1100人。
合并前身
沈阳师范大学于2002年由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 沈阳师范学院
1951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创办东北教师学院,同年4月改称为东北教育学院。
1951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东北教育学院。
1953年5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将辽东、辽西、沈阳等七所师范专科学校调整合并为三所院校,即东北教育学院、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及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1953年9月,东北教育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郭沫若题写校名。
1965年10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
1969年12月,省革委员会决定撤销锦州师范学院,并将该院的物理系、化学系调入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学院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工业基础系和农业基础系。
1973年7月,学校组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并将物理、化学两个系调回锦州,与原锦州师范学院旧部在旧址上建设了锦州分院。
1976年,辽宁第一师范学院迁回沈阳,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学院隶属关系确定为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同时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改为锦州师范学院。
1982年,学校划归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
1984年,学校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 辽宁教育学院
辽宁教育学院是在原辽宁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辽宁函授学院和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以及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原辽宁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创建于1956年3月,辽宁函授学院成立于1962年,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建立于1957年10月。
1977年8月,辽宁省编制委员批复成立辽宁教育学院。
1978年3月,郭沫若为辽宁教育学院书写了校名。
1986年11月,辽宁省教育行政干校恢复建立,并改名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同辽宁教育学院合署办公。
两校合并
2002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1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7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沈阳师范大学入选。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26个教学、人才培养单位和16个校属馆、部、中心、研究院(所)及附属机构,在黎巴嫩、约旦、乌克兰设有孔子学院共3所、开设7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在2020年上海软科最好大学排名中进入TOP200,2021年又提升4个位次。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教育学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层次学科,学校是首批全国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3个国家二级学会,入选“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权威来源机构”。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公共管理、法律、艺术、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社会工作、旅游管理、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
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层次学科:教育学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教育学、公共管理
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民商法学、应用化学、动物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185人,专任教师1319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4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省优秀专家5人,省“兴辽英才计划”29人(攀登学者5人、特聘教授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8人,省高校本科教学名师20人,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6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3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辉、姚建宗、赵震
国家级教学名师:姚建宗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存福、姚建宗、夏道成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孙绵涛、孙革、张辉、霍存福、姚建宗、周润智、郝德永、赵震、张淑华、杨宝林、程岩
全国优秀教师:张辉、李丕鹏、赵颖
全国模范教师:秦晓波
辽宁省优秀专家:孙绵涛、张辉、郝德永、曹中秋、胡玉伟、霍存福
“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攀登学者:姚建宗、赵震、张昭良、李政涛
“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朴雪涛、张冬梅、胡东宇、但菲、孟迎辉、胡玉伟、李云霞、张淑华、徐涵、王凤玉、肖志刚
“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程岩、张威
“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但菲
“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杨庆余、戚克振、王艳、田宁、姚志远、崔晓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张春田、张辉、郝德永、周润智、曹中秋、朴雪涛、胡玉伟、徐涵、田鹏、刘天华、张冬梅、刘春芝、肖志刚、封文江、韩玉、林李楠、潘晶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高明、吴丽娟、李明莹、迟艳杰、冯茁、张阳、荆永君、詹娜、刘伟、图雅、潘晶、李馨宇、隋鑫、蒋春洋、于发军、刘聪、戚克振、田宁、徐琳琳、王艳、朱艳
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但菲、王学颖、秦晓波、于全有、张宜、闫怡峋、李文、赵美艳、毛金凤、包玉秋、史国强、罗敏娜、吴琼、李锋、张冬梅
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朴雪涛、周润智、郝德永、李丕鹏、于发军、孙欣、巫晓燕、封文江、胡玉伟、曹中秋、郑国、胡东宇、夏历、潘晶、田鹏、佟艳丰、张玲、陈秀云、赵秀红、詹娜、朱艳、刘春芝、刘聪、李丽、杨晓博、于湛、申海、李雪梅、肖志刚、高铁刚、于学华、林李楠、王艳、戚克振、汤兑海、韩玉、卢伟、程鹏
辽宁省优秀教师:张辉、曹中秋、李维一、刘杰、张宜、王晓东、卢萍
辽宁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许金龙
辽宁省教育系统“最美教师”:秦晓波
“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人才:张辉、赵震、姚建宗
“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王莹、田鹏、刘天华、刘春芝、李文、李丕鹏、李航、杨薇、肖志刚、但菲、张冬梅、张春田、张淑华、周润智、封文江、赵忠伟、赵颖、郝林、郝德永、胡玉伟、徐涵、曹中秋、韩玉、程岩、霍存福、朴雪涛、林李楠、潘晶
沈阳市优秀教师:张春田、秦旭芳、于全有、杨明、金学丽、刘玉忠、徐涵
沈阳市师德标兵:范颖、毛金凤、刘丽、李馨宇、赵颖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8个。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表演、新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软件工程、音乐学、旅游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教育技术学、行政管理、体育教育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前教育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旅游管理、学前教育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粮食工程、音乐表演、社会学、日语、古生物学、市场营销、美术学、电子信息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翻译、网络工程
省级示范性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教育技术学、物理学、教育学、粮食工程
省级重点支持专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软件工程、金融学、法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
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特色优势专业: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旅游管理、音乐表演、表演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实训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儿童教育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沈阳师范大学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
省级精品课程:货币金融学、学前教育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际贸易实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学前心理学、太极运动、古代文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货币金融学、实用博弈论、国际贸易、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儿童发展、钢琴与儿歌弹唱、幼儿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科学教育、儿童发展、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游戏与指导、网球、足球、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实用大学英语口语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网球、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72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8项;获批省级以上政府奖93项,学校教师出版著作615部,授权专利2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459篇;学校共发表6篇《自然》杂志学术论文和1篇《科学》杂志学术论文,在中国CNS论文排行榜100强,位居辽宁省第1位,全国第18位;有99件议案建议被全国省人大代表采纳,有55件决策咨政报告获得国家和省市领导的批示。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省级及以上科技类创新平台29个,其中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15个、专业技术创新中心3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地校企研究院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中试基地1个、星创天地1个;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创新平台41个,其中研究基地29个、科普基地5个、校地校企研究院2个、新型智库5个;省级科研团队26个,其中创新团队13个、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团队2个、科技特派团10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团1个。
省级高校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能源与环境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实验室、生物系统进化与农业生态实验室、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燃煤CO2及污染物减排重点实验室、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特种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古生物演化与古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辽宁省油气资源高效转化与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教育法制与教育政策调研协作基地、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文艺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辽宁省妇女理论研究基地、俄罗斯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东北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基地、辽宁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基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地、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辽宁省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辽宁省教育纠纷预防与干预研究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辽宁区域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辽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教育评价重点研究基地。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油气资源高效转化与洁净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粮食产后减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水环境风险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射线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00余种;电子图书140余万册,电子期刊3.8万种,多媒体音像资料2万余种;CNKI、万方数据等数据库57个。
- 学术期刊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该刊1983创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体育科学、基础教育与教学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论文,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加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是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外重要检索机构的固定收录刊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沈阳师范大学主办、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以反映沈阳师范大学文科各学、院、所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文、史、哲、经、法、教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1977年创刊,曾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与五大洲33个国家及地区的166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4个;设有黎巴嫩、约旦、乌克兰海外孔子学院3所和巴基斯坦网络中文课堂1个;部级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部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获批国家民委欧亚俄语国家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黎巴嫩、约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和来华分会会长单位、辽宁省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高校、辽宁省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政府外事交流员接收和派出单位、辽宁省“两岸大学生交流基地”
文化传统
- 校名
沈阳师范大学校名如图,由郭沫若题写。
- 校徽
沈阳师范大学校徽由谷慧敏于1999年12月设计,采用意念性标志设计手法。校徽中间是一棵大树,树干以汉字的“人”字与沈师大开头字母“S”结合而成,底部为一本展开的书,书下标有学校成立时间1951,圆形外环为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
1.标志造型简练,以主体大树形象表达出学校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世纪栋梁人才的属性特征。
2.底部为一本展开的书的造型,代表知识的沃土,点明学校教育的特征。
3.树的主干以汉字的“人”字与沈师开头字母“s”结合变化出一造型,代表“沈师人”,表达出“授业”“学叶”以人为本的中华文明的教育思想。
4.绿色园形造型与“知识沃土上屹立的大树”的造型相结合,表现沈师人团结协作、开拓发展、共创辉煌的各办学理念和教育精神。
- 校旗
沈阳师范大学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白色、规定字体的“沈阳师范大学”校名。
- 校训
“博学厚德,尚美健行”
释义:
“博学”出自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引申,意在培育一种良好学风并获得广博知识;
“厚德”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培养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美”是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思想的贯彻,意在确定一种崇尚美、追求美、构建和谐的价值取向;
“健行”出自《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在形成一种自强不息的行为方式。
- 校歌
《点燃太阳》
词:沈师大
曲:刘威
走过风雨 走过沧桑 我们自强不息步伐雄壮
呼唤春风 播种理想 我们为祖国点燃太阳
啊 光荣的沈师 希望的沈师
用执着踏过艰辛的道路
啊 光荣的沈师 希望的沈师
用热血浇灌蓓蕾的绽放 绽放
滋兰沃土 蕴积希望 我们辛勤耕耘拼搏向上
接风沐雨 桃李芬芳 我们为祖国造就栋梁
啊 光荣的沈师 希望的沈师
用科学建树千秋的大业
啊 光荣的沈师 希望的沈师
用创造开拓未来的辉煌 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