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是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沈阳化工大学始建于1952年,1958年升格为本科,命名为沈阳化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1962年更名沈阳化工学院,隶属化学工业部,1998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约1425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61个;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专任教师1028人,在校生1.8万人。

历史沿革

沈阳化工大学始建于1952年7月15日,建校时校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校址原选定沈阳市铁西区尚武街3号(现爱工南街11号),当年设化工、机械、电机3个专业科。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局长的张珍担任学校第一任校长。

1953年10月,学校隶属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更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化学工业学校”。学校留学生教育最早起于1953年,1953年至1954年共招收14名朝鲜留学生来校学习。

1953年至1958年,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化工科、吉林工业学校染料专业和分析专业、大连工业学校电机科、沈阳市化工学校等相继并入学校。

1956年,国家组建化学工业部,学校由隶属重工业部转为隶属化学工业部。

1958年8月10日,学校升格为本科正式建立“沈阳化工学院”,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60年6月,经辽宁省委批准,学院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抚顺工学院有机合成专业并入学校,学校业务领导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

1961年8月中科院辽宁分院撤销,学校业务划归辽宁省科委领导。

1962年4月,学校重新隶属化学工业部,校名改回沈阳化工学院,大连工业专科学校并入该校。

1970年12月至1978年6月“文革”中,学校被迫迁至抚顺市办学,原抚顺工学院、抚顺石油学校并入学校,学校更名为“抚顺化工学院”。

1978年7月,学校迁回沈阳恢复原校名“沈阳化工学院”,学校重新隶属化学工业部。

1982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6年,开始与外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2年,开始与中国国内外一些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8年8月,国家调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该校管理体制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2001年11月,学校正式迁入新校区办学,是辽宁省最早迁入新校区办学的高校。

2010年1月,,经教育部评定,沈阳化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达成共建沈阳化工大学协议。

201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7月,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组建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二期名单。

2017年1月,沈阳化工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的“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7月,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2021年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沈阳化工大学简介插图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外籍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等腾飞学者6人,振兴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11人次;省优秀专家、省攀登学者、省领军人才、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省“百千万”人才等130余人次;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90余人次;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师团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5个

国家教学名师:李志义

全国模范教师:吴剑华

全国优秀教师:吴剑华、陈建发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金志浩、付广艳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李文秀)、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团队(金志浩)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能源与化工产业技术教师团队(许光文)

辽宁省教学名师:李志义、李文秀、邹广华、陈晓东、郭瓦力、付广艳、王国胜、张建伟、樊立萍、谢彦红、赵立群、高巍、吴静、金志浩、殷淑秋、申延明、孔祥文、方庆红、佟玉平

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李文秀)、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樊立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团队(金志浩)、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付广艳)、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谢彦红)、高分子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赵立群)

院系专业

根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学院(部)16个,开设招生本科专业47个,学科专业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医等7大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3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本科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各类教育教学平台32个以及省级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10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社会工作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社会工作、能源化学工程等

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化工原理、过程控制工程、数据库原理、物理化学、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高分子物理、化工热力学、工程材料、“毛邓三”概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与实验、高分子化学、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辽宁省级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装备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

  • 教学成果

2019年,学生在“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年会、机械设计大赛、化工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省级学科竞赛获奖216项。

根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含一项合作完成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础生物学系列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实践(2013年)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有省“双一流”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8个,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1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工程管理、会计、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

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化学工程与技术

辽宁省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非洲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中俄院士工作站等国际合作平台3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2个,举办中国科协“一带一路”中心平台建设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发改委创新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军民融合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工程数十项,入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10强高校。

2019年,学校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联合重点基金项目、科技部中日国际合作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军委科技委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10项,获批国家发改委创新产业链等项目和经费支持近1300万元。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单管四旋静态混合管式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及装备(2005年)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静态混合苯硝化工艺扩大至工业化(1999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Survivin 抑制剂–新型三萜类类似物(2014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油气集输的新一代智能优化管控集成平台(2015年)

学术资源

  • 图书馆藏

截至2019年12月,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0.932万册,电子图书26.83万种,电子期刊2.18万种。2018-2019学年,图书馆共接待入馆读者34.27万人次,总借还图书约12.23万册,电子文献访问量420.48万次。有CNKI 中国知网、SciFinder 数据库、SpringerLink、美国化学会 ACS 数据库、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RSC 数据库等中外文数字资源25个,电子文献年均下载量67.9万多篇。

沈阳化工大学简介插图1

  • 学术期刊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美国《化学文摘》(CA)刊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站)上网期刊。

学报主要栏目有化学与化学工程、生物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和数理科学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建有1个俄罗斯院士工作站,建有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及教育部备案的俄罗斯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与27个国家35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开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联合办学。现有留学生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

沈阳化工大学简介插图2

学校标识

  • 校徽

沈阳化工大学简介插图3

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内环中间以四个苯环构成“化”字的英文字母“H”和“工”字,代表学校以工为主,以化工科学为专业特色;两条飘带形拟“化”字偏旁“七”,采用中国传统书法的运笔,象征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图案下方有“1952”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沈阳化工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

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金属制证章,蓝色字体,银色为底色。

  • 校旗

学校校旗为天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 校训

强学力行,喻理求真

沈阳化工大学简介插图4

强学要求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攻书莫畏难”的勇气,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古往今来,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无一不是经历了“强学”的过程,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强学”是青少年成才的必由之路。

力行要求要勤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力行也是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之上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至于行而止矣”,都说明了实践在求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强学力行体现了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客观规律。

喻理要求通过教与学要通晓理论。人们认识事物,接受知识,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觉事物。不仅要“知”,更重要的是“识”,即掌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开发出理性的智慧,而不单是经验的累积,通过归纳与演绎使各门知识融会贯通,使教与学的水平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求真,即探索、追求真理,是人的道德品质和治学态度的统一。是高等教育追循和实现的最高境界。人们要真正认识世界、探求客观规律,获取真知,就得求真。真理同谬误相对,是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求学治学的过程即求索的过程,人在求索中将获得身心智能的全面发展,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将受到洗礼。

“强学力行,喻理求真”切中学教,育人之要,也是对马克思的经典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 校庆日

学校确定每年的9月19日为校庆日。

  • 校歌

《骄傲与荣光》

《骄傲与荣光》

白炜词,占海曲

沈水之阳,盛京西望,这里是美丽的地方。

紫气东来,深情一往,这里是出发的地方。

莘莘学子,琅琅课堂,这里是难忘的地方。

热爱化工,向往炼厂,这里是感恩的地方

强学力行,勤奋成就,梦想喻理,求真刻苦,赢得希望。

牢记教诲,汗水滋润。思想不忘,嘱托奋斗,创造辉煌。

我们创新无限,我们放飞理想。

我们朝气蓬勃,我们斗志昂扬。

我们重托在肩,我们整装远航,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

我们栉风沐雨,我们灿若朝阳,我们在这里生活,我们在这里成长。

化大以我而骄傲

在这里翱翔。化大以我而骄傲

我以化大而荣光,我以化大,而我以化大,而荣光,荣光!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沈阳化工大学团委被授予2021年度“辽宁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