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简介

厦门理工学院简介

厦门理工学院(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 、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合作高校、厦门市集美区产业技术联盟首任轮值主席院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是1981年创办的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2022年,获批福建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1927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亿元;下设有18个院、部,开办64个本科专业,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含研究生、留学生);专任教师近1200人。

鹭江职业大学时期

1978年,厦门市扩招工业、建筑、财经等八个大专班。

1981年春,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一所市属职业大专学校,以培养厦门经济特区急需的技术、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5月19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以厦政(1981)199号文发出《关于批转创办鹭江职业大学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复创办综合性全日制 走读 大专学校——鹭江职业大学,校址设在蜂巢山。鹭江职业大学正式成立,以原农业、财贸、水产、工业、外语、卫生、建筑、师专地理8个大专班为基础,开始招生

鹭大突出“地方、职业、适应”的办学特点,注重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2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对厦门市创办鹭江职业大学的批复》,同意厦门市创办鹭江职业大学。

1987年1月,厦门市政府决定厦门职业经济学院(1985年创建)迁入鹭江职业大学,归市教委领导,并于当日下午举行两校交接仪式。职业经济学院正式撤消建制后,所办国际经济协作专业改为国际金融专业并入鹭大经济系。

厦门理工学院简介插图

1987年11月,厦门市政府市长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原湖里工业区培训中心划给鹭大。

1988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创建,校址在湖里区南山路47号,为市属中专。

1992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改为厦门工业学校,首届招收机械、工民建两个专业共88名,后又开办化工、食品专业

1995年通过省中专、市文明学校评估合格。学校占地面积3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高级讲师5人,讲师19人),校本部在校生598人。学校坚持走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和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对外辐射创办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班,截止1995年有辐射班10班,学生近500人,还与江苏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办函授大专班,累计培养毕业生800多人。

1994年3月,成立鹭江职业大学培训部。1995年3月,更名为成人教育部,同年10月,被省劳动厅审定为福建省继续教育基地。

至1995年9月,学校设有经济、外语、社科、建工、机械、电子、工艺美术7个系、11个专业。

1997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鹭江职业大学举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年招收首届夜大学生。

1998年5月27日,经省教委确认、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鹭江职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2003年8月,学校筹建升本并试招7个专业的本科生。

2004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厦门工业学校并入集美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时期

2004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

2005年5月,随着学校的更名,鹭江职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2006年9月起,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历教育学生;

同年,经福建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为自学考试体制改革试点专业主考学校。

2007年10月,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及其办学转型的需要,学院再次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007年5月,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专业评估。

2009年10月,学校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

2010年,入选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高校名单。

2011年9月,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同年,厦门理工学院入主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办学。

2012年6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3年1月,学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开始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及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支持地方奖学金”项目的国际研究生。

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 ;同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6月,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

2018年,厦门理工学院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3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

2022年5月,自2022年起,厦门理工学院高校将首次试点,依据台湾科技院校四年制及专科学校二年制联合统一测试(简称“统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攻读本专科。

2022年5月,福建省科技厅发布通知,确定了11家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入选。

2023年2月,厦门理工学院联合万嘉清水公司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 6月,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公布2023年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名单,其中,厦门理工学院等厦门地区高校增加45个专业。

厦门理工学院简介插图1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18个院、部,开办6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学科门类。

院部 专业名称
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交通工程
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测绘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力学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水务工程
厦门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汉语国际教育
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物流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产权)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品经营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出版方向)、

会展经济与管理、工商管理(商务策划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秘书)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表演(广告模特)、表演(服装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
厦门理工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会计信息化)、软件工程(移动云办公)、

软件工程(新媒体工程)、软件工程(专升本)

厦门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电气工程、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 ———————
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和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2021年,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高原学科:机械工程

省级应用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省级应用型学科(培育):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艺术学理论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艺术 、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能源动力、会计、体育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机械工程、电子信息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教职工近16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100人;双聘院士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全国(模范)优秀教师3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20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许其凤、邱冠周、 杨永斌 、江欢成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双聘):王钦敏

美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洪华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双聘):Dr.Edward A.McBean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红武、黄如欣、陈文哲、李泽彧、朱文章、罗善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赵振祥、罗善明、张跃军、刘跃军

全国优秀教师:朱文章、刘新华、郑小敏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陈文哲、李泽彧、朱文章、宋建明、朱顺痣

省级教学名师:朱文章、韩旻、杨国豪、魏志成、郭肖华、郑小敏、黄红武、葛晓宏、李元高、陈丽安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特色专业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1个,省级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级5个、省级6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3门,省级94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3个,省级5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2个;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5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5项;国家级教材4部,省级教材3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4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81项。7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住建部专业评估。

项目类别 项目名单
国家级特色专业 车辆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光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物流管理、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车辆工程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车辆工程、网络与新媒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文化产业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物流管理、电子封装技术、环境工程、国际商务、通信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测绘工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文化创意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做中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面向“海西经济区”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具有良好工程素养的光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课程 现代商务英语、工程制图及CAD、机械CAD/CAM、广告创意、

电子商务概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翻译、软件工程、汽车构造、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工程光学、控制技术综合应用、国际金融、立体裁剪、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会计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管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数字创意全媒体实训中心、现代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数字化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经管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平台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6月,2009年以来,学校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特等奖培育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9项。 《国际结算业务》、《数控加工软件Mastercam训练教程》、《视觉传达基础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工程》应用入选国家级优秀教材。

  • 学生成绩

截至2022年6月,自2017年以来,学校学生已获各类学生竞赛奖项3900余项,国家级奖项近2000项,学生获奖人次达万余,连续三年全省名列前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2021年、2022分别发布的2015-2019年、2016-2020年、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厦门理工学院均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名。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及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世界大学生健美操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设计、结构设计、物流设计、机器人、英语竞赛等国家级重点大赛中获冠军、金奖或一等奖230余项。

学校荣誉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厦门理工学院简介插图2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拥有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软件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与用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文创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35个,厦门市科研平台及厅级科研平台24个。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压电力试验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电压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物联网应用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精密驱动与传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数据挖掘与智能推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建筑智能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分中心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闽南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省闽台科技合作基地 建筑产业现代化闽台科技合作基地
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客车研发CAE与安全试验测试技术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厦门市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软件体系结构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膜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车辆现代设计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生态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物流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智慧交通诱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LED照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厦门理工学院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
厦门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厦门理工学院工程学科集约研发平台 厦门市客车新车型研发CAE与安全试验平台
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公共研发检测平台 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公共研发检测平台高压电力试验中心
厦门服务贸易与外包研究中心 厦门市软件评测公共服务平台
厦门市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厦门市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校内科研单位 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文化产业研究院
校内研究机构 数学研究所 建筑检测与节能技术研究所
机械与汽车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 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所
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研究所 嵌入式系统研究所
建筑经济与项目管理研究所 中加联合膜技术教学与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研究所 工程结构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所
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汽车安全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 英汉语比较翻译研究中心
精密驱动与传动研究所 投资与发展研究所
工业设计研究所 社会体育研究所
大学英语研究中心 知识管理研究所
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厦门地方史研究所
文化产业研究所 闽商与家族企业研究所
信用研究所 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所
720品牌研究所 国学研究所
创新方法研究所 土木与建筑工程研究所
闽台临港产业研究所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所
太极文化研究所 闽台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闽台旅游发展研究所 厦门理工学院软件评测研究所
通信系统集成研究所 机械传动创新设计及精密制造技术研究所
服装研究所 地方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成型及模具集成技术研究所 媒体关系研究中心
电气与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所 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6月,201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近3000项,横向项目近2500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6个亿。“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127项,省市级重大项目19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5项;新增省部级以上奖励5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及以上奖项9项;授权发明专利719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573篇。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208.41万册,2021年新增59962册,生均纸质图书99.11册;电子期刊369.88万册,学位论文603.02万册,音视频24350.0小时。

  • 学术期刊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92年12月,原名《鹭江大学学报》,曾用名《鹭江职业大学学报》,系厦门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该刊设置的理工科主要栏目有:机械与汽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光电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数理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主要栏目有:闽台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管理、语言·文学、哲学·政治、文化·社会、体育·艺术等。在该刊刊用的稿件,同时编入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厦门理工学院简介插图3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6月,学校与俄罗斯奥廖尔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琉球大学、韩国全北大学等60多所优质大学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俄罗斯奥廖尔国立大学共建高端轴承研究中心、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共建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等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本硕士生的联合培养。实施高端外专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请计划,招收侨生、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际生到校学习。

在闽台合作上先行先试,与30多所台湾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创新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海峡商贸学院”,与逢甲大学等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宸鸿科技集团开启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与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

形象标识

  • 校徽

厦门理工学院简介插图4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是以白底红字构图,图案设计为内外两层结构,外层有“厦门理工学院“的英文加正下方的建校时间”1981”,内层利用中国特色的印章形式,突出“厦门理工“字样,图案圆中有方,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理工人的胸怀和理想。字体在古印体的基础上,进行了修饰,标志给人以历史感和信赖感,蕴含着一种人文底蕴。

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细长横向椭圆形证章。

  • 校旗

学校校旗分为主旗和副旗。

主旗:为中国红色长方形旗帜,旗面印有黄色的中英文校名全称,排列方式采用中轴对称排列。

副旗:为理工红色,造型采用竖向,下面带尖角,旗面中央印有白色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文全称及理工红白相间的校徽图案,旗面尺寸较小适合在桌面放置,作为出访专用交换礼品或作为专门场合使用的旗帜。

  • 校歌

《理工之歌》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理精工、与时偕行

“明理”——《宋书·良吏传》:“精练明理,为一世所推”,即明察事理、明了道理。

厦门理工学院简介插图5

“精工”——《后汉书·蔡伦》“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即精致工巧。

“与时偕行”——《周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即“变通趋时”,寓有与“时”相配合而行动的积极意义。

“明理精工”强调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与时偕行”强调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文化活动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开展“温情三部曲”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了以“星级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周末文化集市”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线上线下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

获奖荣誉

2022年4月26日,福建省总工会公示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五一)先锋号拟表彰对象。

2022年5月24日,入选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名单。

2022年5月,被表彰为“福建省工人(五一)先锋号”

2023年2月,荣获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