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简介

延安大学简介

延安大学(Yan’an University),简称“延大(Yanda)”,坐落于革命圣地——陕西省延安市,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陕西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实施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港澳台招生资格院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对口支援高校

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之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相继并入。1947年延安大学部分师生远赴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办学。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2011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米;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拥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1600余人,学生20000余人。

延安大学

1941年7月13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决定将泽东青年干校(1940年5月成立)、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陕北公学院(1937年10月成立)三校合并,命名为延安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大学下设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俄文系、英文系、体育系、中学部。全校学员800余名。校址在女大旧址王家坪。

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鲁艺(1938年4月成立)、自然科学院(1939年10月成立)、民族学院(1941年9月成立)、新文学干部学校(1941年5月成立)合并,名称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原址,校长仍为吴玉章。大学下设鲁艺、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研究班、中学部。其中鲁艺下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4个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化工、机械、农业3个系。

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与行政学院(1940年7月成立)合并,周扬为延安大学校长。校址设在行政学院原址南门外。大学下设行政学院、鲁艺、自然科学院、医学系、短期培训班。其中行政学院下设行政系、财经系、教育系、司法系;鲁艺下设文学系、戏剧音乐系、美术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农业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师生员工2124人,其中学员1302人。

1946年至1947年,延安大学生先后设教育、司法、农业、文艺、会计、行政、新闻、外文八个班和高中部。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7年,因战争形势,延安大学开始了战时行军生活。3月14日撤离延安,至1947年8月22日东渡黄河进驻山西省临县吴家湾,8月25日,在吴家湾开始上课。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学校于7月继迁回延安,住在延安市东关清凉山下。

1948年,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决定扩大和加强延安大学,实行正规办学。10月21日,校长李敷仁宣布学校设大学部、分校和研究室。暂设4个系:政法系、经建系、文艺系、教育系。

1949年5月23日,中共西北局发出指示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北财经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延安大学陆续迁入西安,马明芳、李敷仁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1953年3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底更名为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

重建延安大学

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

1958年9月正式开学,当时只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理化系3个系,中文、数学、理化3个两年制专修专业。

1959年秋,经省委高教局批准,延大增设了医疗系,学制为5年制本科。1960年,原理化系分开,改为物理系和化学系。至此,延安大学共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医疗5个系5个专业。

1964年7月,陕西省决定改变对延安大学的管理体制,将原来延安专署主管,改由陕西省主管,党组织关系仍在地委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教学工作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1971年9月30日,省革委会批准延安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校以农为主,兼设师范和医学。两校合并之后,学校仍定名“延安大学”。1972年3月6日,两校依照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指示分开,原北京农业大学师生迁回北京。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1

1977年,学校增设了政治教育专业。

1984年,又先后增设了英语教育、文秘、经济管理、分析化学、生物教育和历史教育等6个专业。

1985年8月,原医学系扩展为独立的延安医学院。

截至1988年9月,学校共设中文、政教、外语、管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系11个专业。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2

1988年5月,延安大学新增了管理及应用专业;9月,增设历史教育专业。

1989年,增设工业分析专业。

1992年,设立化工工艺专业。

199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教委以陕教人(1993)6号文件批复,工学院先设工业分析、化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4个专业。

1993年,省教委批准延安大学增设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商贸经济三个专业,招收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两个大专班,生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两个专业由专科升为本科。

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成立了陕北历史文化、陕北经济技术开发和延安学三个研究所。

1991年6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工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正式建立双拥共建关系。

1992年,延安大学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93年9月13日,延安大学与西北大学联合招收的在职化学工程硕士点正式开学。

1998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延安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是中共党史、基础数学。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延安大学与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合并后的延安医学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申沛昌同志任党委书记、校长。学校下设医学院、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3个学院、中文系、政教系、历史系、管理系、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生物系、外语系、体育系、艺术系、临床系等12个系24个专业,在校普通生为4661人。延安大学成为陕西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

2005年6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当年,延安大学拥有13个学院(含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创新学院)2个系40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专业、9个专科专业。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延安大学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对口支援延安大学。

2011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

2013年,学校进行管理机构、干部聘任和院系专业调整三项改革,精简了机构设置,实行干部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对部分院系和专业按学科大类进行了重新整合。设有文学院、政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经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电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石油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研究、宣传平台——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成立。

2016年4月22日,延安大学举行新校区建设启动暨新区项目建设集中开工仪式。建设延安大学新校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延安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83.77亩,有效建设面积864.29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

2014年,延安大学学院调整,将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为经管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改为石油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改为计算机学院。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3

2015年3月,学校医学院的麻醉学和石油学院的环境工程2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增设为本科专业。此外,生物技术专业学位授予门类变更为工学学士

2016年,学校获批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再创历史新高。

2016年3月,物联网工程和翻译2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增设为本科专业。本年度学校申请撤销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当年,学校拥有18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5所附属医院,60个本科专业。

2017年3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自动化2个专业获批增设为本科专业。本年度学校申请撤销环境科学专业。至此,学校本科专业已达61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2019年3月16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在延安大学成立。

2021年6月,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 [

2022年9月,延安大学(新校区)举行了新校史馆揭牌仪式。

2023年4月,延安大学被推选为全国高校红色体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基本形成了以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陕西省“三个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7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7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3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5人,“三秦人才津贴”专家8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学校外聘高水平专家20余人,聘请近百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高尚斌、梁向阳

全国优秀教师:任学岭、马保国、李卫东、高楼军

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刘建德、陈宗礼

陕西省教学名师:马保国、杨延虎、齐广才、胡俊生、陈宗礼、张俊兰、高尚斌、高丽、武忠远、梁向阳

陕西省“三五人才”:郭金保、高尚斌、刘瑞儒

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贾四贵

三秦人才津贴专家:高尚斌、韩琳、杨彦玲、王文强、付峰、高楼军、孙志宏、陈宗礼

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胡俊生、韩琳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医、教、经、管、史、法、农、艺11个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教材8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音乐学

省级特色专业(名单不全):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英语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综合大学高素质高技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管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高校生物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级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临床医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商管理、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5个特色学科群,被列为陕西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获批省级“一流学科”学科1个。新增6个硕士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类别。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省级特色学科: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省级“一流学科”培育学科:基础医学

合作交流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4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组织实施“对外交流与合作增效计划”,合作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红医联盟”、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延安市碳中和研究院;与69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延长石油集团等家100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建立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和交流项目,学校被列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实施院校、港澳台招生资格院校。

研究机构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2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院士工作站、2个社科名家工作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省级研究基地:陕西省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红枣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厅级课题49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奖励150多项。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145项,横向项目150余项,科研经费显著提高;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项131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奖项3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118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465篇,C刊763篇;出版著作、教材215部;获批专利270项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创刊于1979年,1996年被评为陕西省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5

高校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2000年首批获得中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转载篇目排序中位于第44位。以“红色延安”的独特历史文化和延安大学的学科优势为自己的办刊特色,主要栏目有延安学、中共党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艺学与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等。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体育运动学、科学史等专题研究、研究简报、综合述评等。1996年荣获陕西省教委、新闻出版局评比的高校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同年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0年加入国家科技部情报所”万方数据库—-数学化期刊群”,同年荣获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的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大多数专业性文摘刊物作为收录统计源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创刊于2003年,内容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祖国医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理论。

《延安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由学报编辑部与高教所联合主办的学术半年期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成果。

  • 馆藏资源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6

该校图书馆由校本部图书馆和医学院分馆组成,据2011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120多万册,年订中外文报刊资料2800余种。拥有电子图书和博硕士论文累计160多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1万多种,光盘资料2.3万多张,各类专题数据库38个。

形象标识

  • 校名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7

延安大学校名是1960年3月21日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诗人郭沫若同志来延安大学视察工作时亲笔题写。

  • 校徽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8

(一)标志形状

1、由两个圆和一个半圆构成。

2、内圆内为宝塔山和延河桥。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郭沫若题写的“延安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YANAN UNIVERSITY”字样。

4、圆中间有“1937”字样。

(二)标志释义

1、“延安大学”中英文字样以红色宝塔为中心绕成一圆,寓意延安大学在革命圣地延安办学。

2、红色宝塔剪影和延安大学英文开头字 母Y、U在同一

个圆内组成的图案,寓意为延安人象绿叶一样深情地衬托着延安这一朵盛开的鲜花。

3、“1937”为延安大学创建的年份。

精神文化

  • 校训

延安大学校训 :“立身为公 学以致用” 。

释义:“立身为公”的两个核心概念是“身”与“公”。“身”的社会学本意是身份,同时隐含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等引伸意。具体讲就是通过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的修炼,使自身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或角色。“公”的本意是公共,这在上古和现代社会的话语系统中是相通的,如原始公社、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士大夫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均以“公”之本意来立意。在近代社会,“公”字又引伸出了“公平”、“公正”等含义,显示了自我人格与公共社会的一体性联系。创办于1940年的延安大学最早前身学校陕北公学之“公”,融汇了“公”的上述所有含义。

“学以致用”的核心概念是“学”与“用”。“学”是学习、学业,“用”是实践、运用。“学以致用”,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从客观上讲,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1944年延安八大院校合并后的延安大学所制定的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数十年来,延安大学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的普遍评价是有真才实学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已经成了被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优良传统。

  • 校歌

延安大学简介插图9

延安大学在每年新生进校后都会组织合唱比赛,延安大学校歌是必选曲目。1988年,延安大学迎来了50周年校庆,陕北公学校歌的曲作者吕骥又专门创作了延安大学校歌,歌曲的高潮部分唱道:“为挽救祖国危亡,为争取民族解放,延大的英雄儿女贡献了革命的青春和力量,前进呀前进,革命的熔炉,永放光芒;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类美好理想,延大的英雄儿女正献出全部的热和光,前进呀前进,革命的传统,永放光芒;努力学习团结奋斗,把延安精神发扬,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 [31]

延大名人

艾青 男(1910-1996), 原名蒋澄海,浙江金华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中国文联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79年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品有《大堰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

艾思奇 男(1910.3.2-1966.3.22),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安波(1915─1965),剧作家、音乐家,原名刘清禄,山东牟平人。

布赫 男,蒙古族,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蔡畅 女(1900~1990),原名咸熙,湘乡县永丰镇人。中共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

蔡诚 原名伍毅鸿,广东省普宁县人。历任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中共深圳口岸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部长。

蔡若虹 原名蔡雍, 笔名雷萌、张再学。 著作有《蔡若虹文集》、《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诗集《灵犀小唱》,回忆录《上海亭子间时代风习》及《赤脚天堂》。

陈昌浩,(1906-1967),红军高级指挥员。

陈荒煤,原名陈光美,湖北襄阳人。原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主编、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等职务,并于1996年 5月在重病期间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

路遥(1949年12月2日 -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