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位于北京市,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学院前身是1978年创建的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和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1985年,学校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1992年,在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
截至2023年2月,学院有清源、康庄、燕山三个校区,总面积466亩,校舍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亿元,纸质图书103万册、电子藏书125万册;设有11个学院(部)、1个研究院,开设38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教职工806名,其中专任教师536名,全日制在校生近81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7000余人、研究生900余人、留学生近60人、预科生30人。
办学历史
1978年,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在燕山创建,同时,兼办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
1985年,学校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
1987年12月29日,学校新校舍在大兴黄村奠基。
1990年,学校由燕山整体搬迁到大兴新校址。
1992年11月2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1993年2月20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揭牌仪式。
2000年2月,学校划为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
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2012年,学校加入CDIO国际合作组织。
2017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0年6月9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签订人工智能领域战略合作协议。 7月25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2022年4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2月,学院设有11个学院(部),开设38个本科专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电子商务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 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数理系 |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外语系 | 英语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工程师学院 |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体育部 | – |
资料来源: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2月,学院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材料与化工、审计、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机械工程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院有教职工806名,其中专任教师536名,包括正高级89人、副高级217人,硕士生导师242人、博士生导师近20人,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9%、“双师型”教师占比51%;此外,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65名。有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4人,北京市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7人,入选“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7人、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8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105人次,北京市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7个,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15个。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宇波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宇波、杨忆新、孙东亮
北京市教学名师(名单不全):戴波、吴波、刘广斌、陈家庆、曾建唐、陈彦玲、王玉海、闫笑非等
北京市科技新星(名单不全):陈家庆、庞磊、蒋毅坚等
北京市优秀教师:宇波、靳海波、李建刚、任晓光、吴波、蔡晓君、戴波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环境治理与调控技术教学团队、工程教育教学团队、机电测控技术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2月,学院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并于2012年加入CDIO国际合作组织;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现有7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1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化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燕山石化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机械类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工程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科学、制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化工程仿真教学与实践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环境工程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电工学》、《化工原理》、《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工程训练》、《化学反应工程》、《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学院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3项,获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本,获评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2项,获评北京市优质教材课件16部。。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建有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机电装备技术实验室、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特种弹性体复合材料实验室、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燃料清洁化及高效催化减排技术实验室
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10月,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30余项,北京市科技计划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30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700余项,发表SCI/SSCI、EI检索论文4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图书馆有藏书纸本90余万册,其中外文4.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500余种、电子图书124万册,有数据库65个。
- 学术期刊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93年,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刊登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应用数学与物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文数据-数字化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2月,学院与英、法、美、德、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3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国际会计师(ACCA)实验班,与法国巴黎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合作开办“中法工程师大数据实验班”,与德国艾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硕士项目(FOM)。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菁英奖学金”项目,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本科生到欧美高校访学研修;组织本科“十佳学生”和“十佳提名学生”赴中国国外交流。
形象标识
- 校徽
释义:学校校徽为双圆套形,外环以学校中英文校名环绕,内环中心图形是学校英文名称首字母“BIPT”的变形组合,图形下方有建校年份“1978”字样。
- 徽章
释义:学校徽章为题有中文标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 校旗
释义:学校校旗为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徽和中英文标准字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宁静致远,务本维新
释义:宁静致远意为要有所作为,须静心、聚力,专心致志。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务本意为坚守做人之根本。取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维新即创新。出自《诗经·大雅》:“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宁静致远、务本维新”作为校训,意为要注重人格培养和品行修为,戒骄戒躁、严谨求实,凝心聚力、专志于学,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以达成人生理想之远大目标。
- 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