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简介
淮阴工学院(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高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苏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单位。
淮阴工学院于2000年3月由原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淮阴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其中,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源于1985年筹建的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始建于1964年;淮阴职工大学始建于1975年。2011年,学校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17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71万平方米;设有22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71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
前身溯源
- 淮阴职工大学
1975年7月,始称“清江拖拉机制造厂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2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备案。
1984年,学校更名为“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隶属于淮阴市机械工业局。
1988年12月,学校与淮阴市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同年,学校划归淮阴市经委领导。
1989年8月,学校更名为淮阴职工大学
- 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1958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创办。
1962年,学校停办。
1983年,淮阴职业大学创办。
1985年,在淮阴职业大学的基础上恢复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 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
1985年6月,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创办。
1990年4月,学校与淮阴工业专科学校联合办学,作为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
- 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
1964年,学校创办,时称“国营东辛农场半农半读农业大学”,1969年停办。
197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五七农垦大学”。
1981年,更名为“江苏省农垦干部学校”。
1983年,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创办,校址在响水县大有镇。
1985年,学校迁至淮阴市北京北路;同年9月,学校附设职工中专班和电大班。
1997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农垦分校成立,与学校合署办公。
合并发展
2000年3月,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淮阴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淮阴工学院。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 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4年8月,学校被纳入了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12月,学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7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51%;硕士生导师698人(含企业、兼职),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7人,引聘国家级人才21人;学校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省技能大师、江苏外专百人、省产业教授等省级重点人才3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省“双创计划”“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项目450余人次;拥有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社科团队12个。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爱武、方晓堂、章跃、单林、王洪深
江苏省特聘教授:王益民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吴建华、严云洋、常绿、孙全平、周青、高尚兵、丁红燕、刘爱辉、朱雨富、赵环宇、佘跃心、陈亚东、毕艳红、王云鹏、张恒、李前兵、郑晓虎、魏贤君、马剑岳、姜明新、倪伶俐、张国良、崔杰、周雷
江苏省产业教授:董建峰、于滨、张大兵、陈兆刚、郑茂松、吕军仁
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人才:王爱勤
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张世忠、黄燕鸽
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科技副总类):程伟、曹苏群、朱为国、陈中、杨权权、郭新、罗绍华、薛小明、师访、权莉、张红胜、张满、张秋阳、刘爱辉、戴子华、叶玮、林岳宾、莫丽红、丁祖军、魏丹丹、朱铁柱、蒋青松、任思伟、杨潇、于银山、陈晓兵、高尚兵、殷路、高晓燕、王朝宇、吴妹、蔡鹏、赵祥杰、张静、茆平、蒋金龙、李华举、赵立、齐波、端木传嵩、张国良、徐磊、李文谦、蒋长兴、王飞兵、李松林、张林青、刘永臣、胡晓明、孙丽、戴建国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严云洋、常绿、孙全平、赵志国、高尚兵、朱为国、潘长江、王业琴、姜明新、张涛、桑英军、赵环宇、陈静、张海江、游庆红、倪伶俐、赵玉萍、李相前、张国良、张恒、尹秀莲、罗楚平、夏晶晶、徐礼超、刘永臣、包旭、周君、孙丽、陈大山、胡晓明、朱雨富、杨权权、董云、王朝宇、张世忠、熊清平、刘满成、周雷、刘爱辉、陈中、夏鑫、陈伯伦、王程、洪坤、陈亚东、蒋金龙、杨荣玲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章跃、吴建华、严云洋、常绿、周广宏、史修松、丁红燕、潘长江、陈静、蒋金龙、崔杰、李相前、李前兵、张小兵、周卫民、赵玉萍、刘满成、华洪波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金叶玲、韩同友、张有东、严云洋、常绿、周广宏、高尚兵、孙文彬、丁红燕、曹苏群、支前锋、潘长江、朱雨富、赵环宇、金鹰、刘虎、董云、陈亚东、岳晨曦、张卫东、赵玉萍、聂凌鸿、张国良、冯良东、包旭、孙丽、高军、王朝宇、毕艳红、熊清平、李前兵、周凌云、张小兵、刘满成、崔杰、王勇、孔凡柱、邓春华、华洪波、刘绪庆、王小才、孙建光、郁大海、洪坤、王晓莉、嵇绍春、郭新、季仁东、杨荣玲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韩同友、方晓堂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已自主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年,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农业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获批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5个,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2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农业
联合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南京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南京工业大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交通运输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4个;获批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近5年,获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获批国家“金课”1门,省级“金课”2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5门;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50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工商管理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园艺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园艺、工业设计、社会工作、自动化、生物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物流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制药工程、农学、视觉传达设计、物联网工程
省级品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类(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交通运输、土木工程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级软件类卓越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
省级机械动力类卓越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项目:《操作系统》《机械设计》《有机化学》《创新思维与创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车辆与交通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商务人才实践教育中心、植物生产与加工实践教育中心、设计艺术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生物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5年,学生获“创青春”国赛金奖1项、铜奖3项、“互联网+”国赛银奖2项、铜奖4项、“挑战杯”国赛银奖、铜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7300余项,位列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竞赛近五年排行榜第262名,2022年位列第146名。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53个。
科研成果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项、省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批江苏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30余项、市厅级奖280余项;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多篇科研成果登上《Physics Reports》等期刊;授权发明专利485件。
2015年1月,学校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参与的“基于干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9年,学校3项科技成果荣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生科学院张国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水稻新型育秧基质创制及其机插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陈静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低品位凹凸棒石黏土矿资源的协同增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王纪忠副教授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葡萄品种资源的收集、利用及早熟葡萄新品种的培育》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900余件,专利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162.1万册,生均图书74.06册,中外文期刊1021份,电子图书261.85万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0个。
- 学术期刊
《淮阴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阴工学院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学报主要设有专家特稿、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实践、研究开发、哲学社会学、教育教学研究、领导科学栏目,另设有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区域发展研究特色栏目。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已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先后与美、加、英、法、意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等5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成立中欧运河文化交流中心;与法国洛林大学、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有在校留学生近200人,赴国(境)外交流师生年均百余人。
学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为蓝色圆形徽标,创意为“奋飞”。上方是毛泽东同志的集字校名,下方是学校英文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中间是圆形图案,隐含英文字母“HIT”变形和中文“工”字变形,“1958”为学校办学起点年份。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印有毛泽东同志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红色,校名文字颜色为金色;本科生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白色,校名文字颜色为红色;研究生佩戴的徽章底色为黄色,校名文字颜色为红色。
-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底蓝字矩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 校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释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社团文化
截至2017年1月,学校开展了科技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大学生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