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简介
沈阳理工大学(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共建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高等院校,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成员。
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48年的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设有16个学院(部),开设49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78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8人,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851人,其中本科生153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530人
前身溯源
- 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
1948年,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成立。
1950年6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军工局工业专门学校;7月,学校更名为东北兵工学校。
1951年7月,东北兵工学校更名为东北兵工专门学校。
1953年3月,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兵工专业迁入北京工业学院;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更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土木建筑技术学校(沈阳);9月,学校更名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10月,学校划归中央建筑工程部。
1955年2月,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第二二二技工学校。
1956年5月,第二二二技工学校更名为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
- 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53年3月,东北工业学校成立。
1954年3月,东北工业学校更名为东北第三工业学校。
1955年8月,东北第三工业学校更名为沈阳第二工业学校。
1956年4月,沈阳第二工业学校更名为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 沈阳第一工业学校
1961年6月,沈阳工学院附属中专化工部分独立为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
1965年12月,沈阳市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并入,学校更名为沈阳第一工业学校。
1969年6月,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改为国营险峰机械厂。
1971年12月,国营险峰机械厂更名为国营东北机器制造厂第五分厂。
1972年7月,国营东北机器制造厂第五分厂改为国营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业学校。
1978年3月,国营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业学校更名为沈阳第一工业学校。
合并发展
1960年4月,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与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沈阳工业学院。
1962年至1963年,沈阳工业学院大学部迁入太原机械学院。
1963年6月,沈阳工业学院更名为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
1965年4月,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复名为沈阳工业学院。
1969年7月,沈阳工业学院改为国营劲松机械厂。
1972年1月,国营劲松机械厂改为沈阳机械工业学校。
1979年1月,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再次复名为沈阳工业学院。
1988年6月,沈阳第一工业学校并入。
2004年5月,沈阳工业学院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
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沈阳理工大学。
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沈阳理工大学。
2021年5月16日,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 6月23日,加入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部),开设49个本科专业
学院(部) | 本科专业 |
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 |
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装甲车辆工程 |
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
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 |
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 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应用化学、化学 |
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俄语 |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武器发射工程、信息对抗技术 |
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 |
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俄学院 | – |
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
沈阳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中心 | – |
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 | – |
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资料来源: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5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特色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兵器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辽宁省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设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工商管理、会计、翻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78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8人,含聘任到高级职称专任教师811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76人;有双聘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5人;省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人选、省学术头雁、省“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等131人;获批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团队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7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杨绍卿
国家级教学名师:刘军等
辽宁省教学名师:于洋、王忠堂、徐送宁等
辽宁省优秀教师:于洋、王忠堂等
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王忠堂等
辽宁省教学团队:机械设计教学团队、物理教学团队、塑性成形及模具教学团队等
辽宁省创新团队:高速切削技术装备与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材料先进制备及加工技术、智能检测与网络化测控、石油天然气往复压缩机研究与应用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21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现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辽宁省、兵器行业优秀教材14部;获批辽宁省汽车工程产业学院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
省级示范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工程与环境治理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汽车技术实训培训基地、汽车生产及服务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等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沈阳东软睿道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等、沈阳昊诚电气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材料成型原理、国际贸易实务、综合俄语、电镀工艺、金属腐蚀学、机械设计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不全):算法设计与分析
- 教学成果
近5年获省部级本科教学成果奖36项;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5个;学生获国家奖93项、发表论文1998篇、授权专利565项。
研究机构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获批及滚动支持省级创新团队2个、创新平台3个。与东北科技大市场签署工作站合作协议,与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签署共建协议,成为省内首批“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参加并获批的辽宁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1家。建有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兵器博物馆等国家级平台,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现代兵器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中俄风洞实验室、中俄高能束流实验室、中俄微波武器实验室、中俄联合激光技术实验室
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国家863空间信息安全基础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大科技平台:现代兵器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废水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兵器工业数控交工中心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兵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兵器工业材料成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激光与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信息网络与信息对抗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现代毁伤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信与网络工程中心、兵器工业高速切削工程中心、兵器工业润滑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速切削技术工程中心、辽宁省往复压缩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成套装备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特种储备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汽车噪声震动和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师均年科研经费突破10万元,千万以上重大科研项目相继涌现。“十三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0项,授权专利638项,专利转化39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3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5月,图书馆藏书总量244.5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43.55万册,电子图书101万册;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16个;图书馆专用网络服务器12台,存储设备容量140TB。
●学术期刊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创办于1982年,是沈阳理工大学主办的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主要刊登有创新的科研论文、有创新或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报告和重要学术问题述评;该刊是《化学文摘》(CA,美国)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芬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沈阳理工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获批教育部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专业学生。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教育部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波兰、法国等国家的大学分别开展了4+0、2+2、3+1等中外校际交流项目。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等俄罗斯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中俄联合培养2+2项目,培养了大批“专业+俄语”的复合型国际人才。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赴俄罗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公派留学项目优先选拔院校。累计培养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来华留学生。学校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国家级普希金俄语中心。 [1]
形象标识
- 校徽
整体结构:外环上方是学校的中文全称,下方是学校英文全称;内核以字母S(沈)、L(理)、汉字(工)进行了组合。
局部含义:红色“S”代表学校创办以来的光荣传统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绿色“L”代表学校办学具有的国防特色;“工”字代表学校建成以工为主的多学科大学;“1948”代表学校始建于1948年。
整体含义:舞动的设计彰显了沈阳理工大学日益发展的强劲竞争力和不断增强的凝聚力,昭示着沈阳理工大学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中蒸蒸日上。
- 校旗
释义:学校校旗旗面色彩为中国红(C:0,M:100,Y:100,K:0),旗面长宽比例为3:2,旗面印学校徽志和学校中文名称,中文校名下方印学校英文名称。
精神文化
- 校训
校训
弘志励学、德才并蓄
兵工精神
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
- 校歌
《青春赞歌》
作词:贾春德,作曲:朱一文
你是大地、我们是鲜花,你是沃土无垠让我们艳丽芬芳
你是大海、我们是海燕,你的碧波千里让我们无比坚强
骄傲吧!祖国,壮美吧!山河,腾飞吧!理想,辉煌吧!太阳
你是大地、我们是鲜花,你是沃土无垠让我们艳丽芬芳
你是蓝天、我们是云雀,你的晴空万里让我们自由歌唱
骄傲吧!祖国,壮美吧!山河,腾飞吧!理想,辉煌吧!太阳
骄傲吧!祖国,壮美吧!山河,腾飞吧!理想,辉煌吧!太阳
你是大地、我们是鲜花,你是沃土无垠让我们艳丽芬芳
你是大海、我们是海燕,你的碧波千里让我们无比坚强
骄傲吧!祖国,壮美吧!山河,腾飞吧!理想,辉煌吧!太阳
骄傲吧!祖国,壮美吧!山河,腾飞吧!理想,辉煌吧!太阳
辉煌吧!太阳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