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简介
湖北中医药大学(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湖北省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两校区办学,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23亿,馆藏纸质图书155.5万册、电子图书144.7万册;设有14个学院,开设35个本科专业;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210人,其中,专任教师737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83万人,其中本科生1.57万人,研究生2636人。
前身溯源
- 湖北中医学院
1954年5月经湖北省文教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湖北中医进修学校。
1959年1月8日,在湖北中医进修学校及附属门诊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中医学院。
1964年4月13日,更名为湖北中医学院。
1978年,学校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
1993年,学校开办博士研究生教育。
- 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
1939年9月,成立湖北省立护士学校。
1939年11月至1943年5月,更名为湖北省立高级护士学校。
1943年5月至1944年10月,更名为湖北省立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
1944年11月至1952年10月,更名为湖北省立医学院附设高级医事职业学院。
1952年10月至1958年12月,更名为湖北省武昌卫生学校。
1958年12月至1972年3月,更名为武昌药检专科学校。
1983年3月,更名为湖北省药检干部进修学校。
1983年9月,更名为湖北省药检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更名
2003年6月2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北中医学院、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新的湖北中医学院。
2007年,学校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9年11月,学校荣获“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优秀单位”称号。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同意湖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年1月,进入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湖北中医药大学协议。
2023年3月,加入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
院系专业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学院,开设3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拥有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群;建有5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专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护理学、医学技术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医学技术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药学、公共管理
师资力量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2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教育世家1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4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38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二层次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湖北中医大师21人,湖北中医名师43人;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9人;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39人,全国中医药骨干人才9人;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6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二层次2人,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2人;湖北省道德模范1人,湖北省楚天园丁奖1人,全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荆楚好老师”1人,“荆楚百优”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2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36人。
类别 | 姓名 |
中国国医大师 | 李今庸、梅国强 |
中国全国名中医 | 陈如泉 |
湖北中医大师 | 凃晋文、张六通、詹亚华、王伯祥、李同生、张晓星、王胜利 |
吴寿善、姜惠中、陈如泉、田玉美、孙国杰、梅国强 | |
湖北中医名师 | 熊昌源、王鹏、邱明义、沈忠源、张赤志、陈陶后、周安方 |
倪珠英、邵朝娣、李家康、王柏枝、甘爱萍、皮先明、邱幸凡、刘克忠 | |
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 张国军马元春 、余维川 |
湖北省教学团队 | 伤寒论教学团队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 |
中药资源与中药鉴定教研团队 |
教学建设
- 重点专科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5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专科。
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肾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肝病科、肾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骨伤诊疗中心、妇产科、推拿康复科等
湖北省重点专科:骨伤诊疗中心、妇产科、推拿康复科、心血管病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肿瘤科、外三科、儿科、眼科、皮肤科、老年病科
- 质量工程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拥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
湖北省品牌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
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学、药学
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医学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市场营销
- 教学、实习基地
截至2021年8月,学校有实践教学基地184个:1所直属附属医院;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教学医院;41所实习医院;50个教学基地;41个合作实习点。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辖区各地、市、州、县,涉及高等院校、医疗卫生单位、卫生主管部门、医药公司、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等不同性质单位。
类型 | 单位名单 | |
教学医院 | 荆州市中心医院 | 武汉市汉阳医院 |
东风总医院 |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 | |
丹江口市第一医院 | 利川市民族中医院 | |
十堰市太和医院 | 黄冈市中医医院 | |
十堰市人民医院 | 宁波市中医院 | |
随州市中心医院 | 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 |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 | 鄂州市中心医院 | |
武汉市中心医院 | 武汉市武昌医院 | |
武汉市第八医院 | 汉川市人民医院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 | 咸宁市中医医院 | |
武汉市普爱医院 |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 |
长江航运总医院 | 汉川市中医院 | |
武汉市第三医院 | 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 |
实习医院 | 大冶市中医医院 | 通城县中医医院 |
应城市中医医院 | 阳新县中医医院 | |
孝感市中医医院 | 东风汽车公司茅箭医院 | |
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 | 老河口市中医医院 | |
宜城市中医医院 | 台州骨伤医院 | |
天门市中医医院 | 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 |
公安县中医医院 |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 |
黄梅县中医医院 | 武汉市普仁医院 | |
武汉市第五医院 |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 |
汉川市中医医院 |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 |
红安县中医医院 |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 |
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 | 潜江市中医院 | |
洪湖市中医医院 | 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 | |
云梦县中医医院 | 郧县中医医院 | |
随州市中医医院 | 宜都市中医医院 | |
浠水县中医医院 | 赤壁市中医医院 | |
武穴市中医医院 | 钟祥市中医院 | |
松滋市中医医院 | 武汉紫荆医院 | |
远安县中医医院 | 舟山广安骨伤医院 | |
罗田县万密斋医院 | 南漳县中医医院 | |
教学基地 |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 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 |
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 |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 | |
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湖北临床检验中心 | |
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先声药业 | |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武汉传承中医药研究院 | |
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鄂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九州通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武汉迪安兰青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 |
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 | |
庐山植物园 | 武汉市塞力斯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湖北分公司 | 武汉艾迪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 | |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 武汉市华大基因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 |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武汉分公司 | 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
武汉市武昌区法院 | 武汉市心和堂中医门诊部 | |
武汉市洪山区法院 | ———– | |
合作实习点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广东省邮电医院 |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武汉远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宜昌人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 江西汇仁集团 | |
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 李时珍制药集团 |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 |
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 |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 |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 | |
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 | 深圳恒生医院 |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 | |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 |
湖北省肿瘤医院 |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武汉市第七医院(亚心七医院) | 武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武汉市石化医院 | 硚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武汉市汉口医院 | 江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 江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深圳东湖医院 | 青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 | 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荆门中心支公司 |
附属医院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拥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直属类别 | 医院名称 |
直属附属医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职业病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中医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宜昌中医医院(宜昌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荆州中医医院(荆州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黄石中医医院(黄石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十堰中医医院(十堰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仙桃中医医院(仙桃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荆门中医医院(荆门市中医医院) | |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鄂州中医医院(鄂州市中医医院) |
获得荣誉
学校连续3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连续7届获评湖北省文明单位、连续2届获评湖北省文明校园后,入选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学校是“湖北省高校党支部规范化试点高校”“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6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名研究生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单位。
科研平台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1个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1个针灸治未病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16个省级、武汉市科研平台。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肝病基地、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疫病防治建设中心、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的依托单位,是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药复方与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性痴呆(醒脑益智)重点研究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 | 中药化学科研三级实验室 |
中药药理学科研三级实验室 | |
中医药实验中心 | |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老年病中药新产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
湖北省研究中心 |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
湖北省中药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中药保健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药用植物研发中心 | |
湖北省中药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研发推广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关键技术中药工程研发推广中心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 |
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市中药创新与规范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市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武汉市技术中试平台 | 武汉市中药现代化共性关键技术中试平台 |
共建实验室 | 湖北中医药大学与湖北福人药业共建中药研究实验室 |
科研成就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统计调查文件显示,2014-2017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科技经费共13828.3万元,科技课题共112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共3372篇,成果获奖12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55.5万册、电子图书144.7万册。学校有古籍文献1.8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1千余种,以医药卫生及相关的生物科学为重点,兼收其他各类资源;拥有38种电子资源。
- 学术期刊
《湖北中医杂志》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旨在报道学校及各教学医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的新成果,2008年6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合作交流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也是我省第一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省属高校。享有对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资格,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个层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选派教学、临床骨干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协作和科研合作。学校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外交流基地”和“中–马(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学校附属湖北省中医院选派中医专家赴非洲执行医疗援助任务,积极承建中国(湖北省中医院)-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本·阿克隆医院)中国“中医中心”建设合作项目。
形象标识
- 校徽
1.图案外形:整体为圆型图案,分外圈和内圈。外圈部分为中英文校名,上为中文校名,下为英文校名;内圈部分为方型主体建筑图案。
2.图案内容:外圈上部为中文校名,外圈下部为英文校名。内圈为校大门和图书馆正立面图案,下有“1958”字样,代表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年份。
- 校旗
旗面为红色,图案由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组成。旗面正中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中文及英文校名,左上角为校徽
精神文化
校训:勤奋求实、发掘创新
时珍精神:求真求实、精勤博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