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简介

长春中医药大学简介

长春中医药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长中医,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应用研究型高校B类,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长春市立中医进修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0年,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并入。2006年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总占地面积5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数字资源500000GB,出口网络带宽3100M。截至2021年10月,学校设有教学组织单位15个,教学管理单位3个,本科专业23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博士生导师139人,硕士生导师695人,全日制在校生13694人,其中本专科生10804人,研究生2679人。

办学历史

1950年,长春市立中医进修学校成立。

1958年,在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长春中医学院。

1962年,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并入学校。

1970年,学校并入了吉林医科大学。

1978年,从吉林医科大学中独立出来,恢复长春中医学院建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0年,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并入学校。

200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净月校区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学校主体迁入净月校区。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该校为省属重点高校。

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年,学校获得了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

2018年10月,学校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设有教学组织单位15个,教学管理单位3个,开设本科专业2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博士生导师155人,硕士生导师730人。学校有院士(双聘)1人,国医大师4人,白求恩奖章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中医药领军人物“岐黄学者”4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7人。

国医大师:任继学、刘柏龄、王烈、南征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任继学

国家名老中医:陈玉峰、程绍恩、高士贤、高世昌、胡永盛、马志、王海滨、云鹏、张继有、赵泰伯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王之虹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之虹、苏颖

全国优秀教师:王富春、罗晶、苏颖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王洪峰、赵雨

注: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4个,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1个。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博士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心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制药工程学、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药物经济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炮制学 、中药鉴定学、临床中药学、护理学、中医药信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中药、中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经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药理学、药用动物学、中医络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预防医学

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吉林省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计划设岗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分教研室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护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药学“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等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骨伤科学》等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制剂、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生物制药、中医儿科学、药事管理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药学、药物制剂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针灸推拿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中医基础类课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架构于实践实训的立体多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临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教师成绩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主编规划教材67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1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 学生成绩

2018-2019学年,学校学生立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120项,其中获国家级40项,省级80项。

长春中医药大学简介插图

学校荣誉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基础医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共青团长春中医药大学委员会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附属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长春中医药大学简介插图1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平台、国家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北方)、国家现代中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以中医药方向为主导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155个,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82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中风病破血化瘀重点研究室、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动物药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附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平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药用临床实验机构(GCP)、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有效成分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现代化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北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中药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 、中药组学工程实验室、现代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人参化学与药理重点实验室、中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药有效成分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韩传统医药研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药中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白山道地药材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药有效成分重点实验室、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

吉林省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人参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长白山道地药材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十三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62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512项;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3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233.4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21.4万余册,电子图书66.8万余册;期刊2719种(含过刊);馆藏古籍2700种,近3万余册 ;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BSCO西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超星读秀、超星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百链、移动图书馆等40余种数字资源。

  • 学术期刊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刊栏设有高端视野、学术探讨、实验研究、经验传承、临床研究、西医进展、护理研究、文献研究及综述等。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同时位居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质量评比85种中国医学期刊榜第8名;2015年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2016年和2018年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7年获首届吉林省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奖;2018年获评“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吉林中医药》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设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理论研讨、经验传承、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药纵横、针灸推拿、综述等栏目。2007年4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2009年10月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选的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2年10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2008年—2014年连续四届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选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6年11月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8年11月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20年3月获吉林省政府新闻出版奖期刊精品奖;2008年—2019年连续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单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为圆形,中间为包含“天鹅”、“橄榄枝”、“盾牌”、“蛇杖”、“1958”在内的五边形图案,外周为中英文校名。

新校徽主色调由红、黄、蓝三原色构成,取纯正、高洁、辉煌之意。中间主体部分为五边形图案,取传统哲学天地圆融、五行生克制化的思想,寓意事业圆满和师生员工团结;由“吉林”的汉语拼音字头组成的“天鹅”图案,表示地域、省份;“橄榄枝”、“盾牌”表示平安祥和之意,昭示卫生事业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护佑健康、生命的使命;“蛇杖”为世界卫生组织标识中的元素,寓意卫生行业,表示学校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向;“1958”为建校时间。内部五边形为倒五边形,含“阴阳动态平衡”之意。

长春中医药大学简介插图2

精神文化

  • 校训

“启古纳今、厚德精术”,凝结了学校长期办学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了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和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是对学校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高度抽象和战略思考的概括。

“启古纳今”,体现了中医药事业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发展思路。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强调在系统、完整、充分地继承中医药传统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发展,同时又要广纳现代科学技术并根据中医药学自身规律,客观认识、研究、丰富、发展,与时俱进,积极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扩大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厚德精术”,体现了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的统一,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统一,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师德、医生的医德和学生的品德,达到相得益彰的思想境界。既要医德高尚,又要医术精湛,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校训铭文:

长白山麓 净月潭浦 分鏕并轨 博硕通途 肇锡嘉名 岐黄学府

治学立训 蕴玉出璞 砥砺名节 忠信敬笃 问道长沙 溯源灵素

博采众长 探骊得珠 四海浪潮 钟于一壶 五洲金石 熔为一炉

惠泽苍生 弘扬仁术 镌石勒名 耸峙黑土 寄意后昆 龙翔凤翥

  • 校歌

《春之杏林》

长白山麓绵延我宽广的胸襟,

净月碧波涌动我仁厚的爱心。

古老文明唤我勤奋求索,

时代风采催我勇敢创新。

岐黄学府,书声悠扬,

厚德精术,启古纳今。

给仁爱插上翅膀,

给人类送去温馨。

让杏林繁花似锦,

让中华永葆青春。

仲景理念铸就神圣的医魂,

时珍风采传承求实的精神。

勤求古训挖掘医学瑰宝,

博采众长探寻生命本真。

莘莘学子,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

给仁爱插上翅膀,

给人类送去温馨。

让杏林繁花似锦,

让中华永葆青春。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