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江苏省属高等学府。
1997年6月19日,学校由创办于1958年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和创办于1959年的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0年淮阴师范学校、淮安师范学校并入。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淮阴师范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全日制在校普高生2万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前身溯源
- 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6月,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专业设置为文史、数理、生化三个双科制专修科。
1962年6月,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停办。
1976年11月,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创建。
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 淮阴教育学院
1959年9月,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
1962年,学校接管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校舍、仪器、图书等资产。
1965年5月,学校改名为淮阴教育行政干部学校。
1969年6月,学校停办并被撤销。
1979年7月,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复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7月,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淮阴教育学院。
-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
1902年,江北大学堂创办。
1904年,江北大学堂创办更名为江北高等学堂。
1905年,江北高等学堂改建为江北初级师范学堂。
1906年,江北初级师范学堂更名为江北师范学堂。
学校先后易名、迁址多次,于1953年5月改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
- 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1766年,丽正书院在淮安创办。
1904年,在丽正书院的旧址上创办淮安府中学堂,之后更名多次。
1941年,始创盐阜区联立中学,后多次易名与迁址。
1950年2月,学校正式定址淮安。
1953年5月,学校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合并建校
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淮阴教育学院、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
2002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接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2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淮阴师范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教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学位授权点。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省级“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7个。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0余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自科优青4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等100余人,兼职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21个。
全国优秀教师:孙智宏、施军、王新风等
省级教学名师:力量、顾书明、徐继明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团队(2008年,顾书明)、理论物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崔元顺)等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11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1个,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36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2个,省级以上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等60项,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省级精品教材、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省优秀培育教材等61部。
中国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淮阴师范学院-北京创新乐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构建多元协同综合育人体系,培养扎根苏北多科多能型卓越小学教师)、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211三段式”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苏北地区新型师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中心、生物学实验中心、化工实践教育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农业与环境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等
- 教学成绩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等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达12%。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省级奖励近30项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6月,淮阴师范学院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被中共淮安市委授予“淮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拥有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21个,建有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5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
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理论物理科技”创新团队、“低维材料的设计、性能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团队、“信息功能材料设计与器件制备”创新团队等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低维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创新团队等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
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培育建设单位:欧美国家边界争端与化解研究中心
江苏省科学研究基地: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
江苏省高校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中小企业生物工程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6月,近五年,学校承担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9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1项,部省级项目141项;出版专(编)著176部,发表论文3524篇,其中被SCI(E)、EI、CPCI收录739篇,CSSCI刊载358篇,授权专利576件,获部省级科研奖励21项、厅市级424项;承担省市级“产学研”和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150余项、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430余项,签订合作协议520余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2年1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本文献63.2704万种218.4589万册,其中古籍文献0.3694万种2.0297万册/件(含拓片474种、1816幅,有13部古籍入选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过刊合订本13.7952万册、过报合订本1.3364万册;中文现期期刊1836种,外文现期期刊70种;购买和自建中外文数据库35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39.68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重视馆藏数字化建设,先后自建全文《周恩来研究文献资料专题数据库》《馆藏图书电子版数据库》《淮安市文史资料数据库》《淮阴师范学院报专题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
- 学术期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1979年创刊,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周恩来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现当代学人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新文学与现代传媒”、“网络与人文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等栏目;自1999年起蝉联四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2年入选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列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2002年,主要刊登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富有创新的学术论文,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与英国、美国、法国、芬兰、意大利等15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别建立了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联合开展小学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义守大学、玄奘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师生双向交流项目20余项。入选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
形象标识
学校徽志为圆形,标徽图案由梅花、书本、周恩来纪念馆等图形构成,梅花图形周边中英文校名环绕,寓意为淮阴师范学院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中文校名字体采自周恩来同志手稿集字。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印有周恩来同志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红色,字体为白色;本科生及其他学员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白色,字体为红色;研究生佩戴的徽章底色为黄色,字体为红色。
学校校旗为矩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 校训
崇德、励志、博学、笃行
- 校风
勤奋、求实、创新、奉献
- 精神
坚守朴实、追求崇高
- 校歌
《报国壮志酬》
南船行,北马走,
淮水东南第一州。
滋兰树蕙,鸾翔凤集,
文脉传千秋。
群科济世,十年破壁,
报国壮志酬。
洪泽波,运河舟,
江淮儿女竟风流。
坚守朴实,追求崇高,
精神永不朽。
育才润德,中华崛起,
报国壮志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