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简称“辽科大”,坐落在辽宁省鞍山市,是我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百校工程、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辽宁省学分制管理试点高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拥有研究生推免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始建于1948年,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约2763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设有学院19个、教学部1个和工程训练中心1个,共办本科专业67个;有专任教师1236人,全日制学生23715人,其中,本科生20373人,全日制硕士生2909人,博士生213人,留学生220人。此外,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273人,函授生14324人。
历史沿革
- 筹备阶段
1939年,鞍山市成立奉天省立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更名为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
- 奠立校基
1948年5月4日,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和当时的私立东北清华中学、省立鞍山女子中学、私立文化中学联合组成鞍山新华中学。
- 成立初期
1949年1月15日,鞍山市委决定将新华中学专科部移交鞍钢。10月1日,鞍山工业专门学校宣告成立,由东北工业部直属。
1950年8月23日,学校成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同年9月,学校大学部与预科部北迁至长春和吉林。留校师生将学校发展为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后又分为鞍山第一钢铁工业学校与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 钢院时期
1958年,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冶金工业部决定组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鞍钢夜大学、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鞍钢老干校、鞍山业余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升格)9月1日在鞍山市委人民礼堂召开成立大会。
1962年,学校成为冶金工业部重点建设对象。
1963年,冶金工业部下达“一定要把鞍山钢铁学院办好”的指示精神,并将学校改建为五年制大学。同年,本溪钢铁学院(部分)、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
1963年,鞍山钢铁学院(原鞍钢夜大学部分)改建为鞍钢夜大学,后发展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大学。
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钢技工学校等7所冶金工业部在鞍山大中专学校合并组建鞍山钢铁大学。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为鞍山钢铁学院。同年,首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
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学校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
1994年,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原鞍山大学)与鞍山钢铁学院联合办学,后并入学校。
1998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辽宁省管为主。
2000年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正式并入学校。
- 发展腾飞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辽宁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材学校并入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获批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
2009年,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0年,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同年10月,辽宁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由省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发起创建的辽宁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2年,辽宁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转设为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将该学院搬迁到鞍山市铁西区职教城校区,并开办应用型本科教育。
2014年7月,辽宁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17年1月,辽宁科技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18年1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应用技术学院经过八年的校外办学,从鞍山市职教城搬迁回辽宁科技大学校园内
2021年2月25日,加入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学院19个、教学部1个和工程训练中心1个,共办本科专业67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研究生推免权、博士招生“直博生”“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资格。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工程学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覆盖):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覆盖):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硕士(含12个授权领域):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动力工程、软件工程、矿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
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含法学、非法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3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2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0.65%;博士生导师154人、硕士生导师476人。在领军人才方面,学校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省级高层次人才98人,其中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3人、长江学者、杰青2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4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6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7人。省教学团队11个,省级本科教学名师21人。
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汪琦
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赵红阳、金永龙、贾维平、宋华、王伟、张红梅、赵宝生、王莉、李晓红、张楠楠、蔡丽华 杨洪泽、王红梅、崔文华、于洪梅、高首山、曲强、吴建胜、刘红、张军红、于新、李静、张颖、徐少川、田莹、王书汉、徐洪波、赵通林、高云、赵昱、全艳玲、林春丽、焦安源、李华、陈晓青、赵晴、陈树江、侯锡林、金永龙、何希勤、李大卫、王莉
辽宁省百人:陈雪波、赵连刚、胡知之、常来山
辽宁省千人:张志强、李志坚、侯锡林、汪淇、王莉、崔文华
省级教学名师:汪琦、于晓光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104项(本科84项,研究生11项,职业教育类9项)。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12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重点支持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4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等179门。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02项、省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产业学院4个;国家、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获评国家、省级规划教材14部,省级优秀教材、精品教材16部,冶金优秀教材28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冶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冶金工程、采矿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线性代数、传热学、爆破工程、计算机网络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有机化学、数据结构、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现代企业管理、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工艺学、金属材料学、国际贸易实务、钢铁冶金学、大学体育、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辽宁省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 钢铁冶金与新材料类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
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化工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 |
辽宁省省级教学团队 | 冶金装备及控制教学团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线性代数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信息系统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化工学院方志刚教授的物理化学教学团队等8个 |
辽宁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 镁合金铸轧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等3个 |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 | 地方高校特色培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基地 |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共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平台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
国家级工程中心 | 国家金融机具工程技术中心 |
辽宁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 粉体制备与应用实验室 |
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实验室 | |
省先进煤焦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先进金融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 |
化学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冶金工程实验室 |
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实验室 | |
功能材料实验室 | |
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实验室 | |
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 | 省煤化工工程技术中心 |
省精细分离工程中心 | |
省高效采选及利用工程中心 | |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 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 协同创新基地
科技平台 | 协同创新基地 |
化学工程研究中心 | 鞍山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集群 |
鞍山光电产业集群 | |
辽宁省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重点实验室 | 鞍山冶金矿山装备产业集群 |
辽宁省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重点实验室 | 鞍山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 |
辽宁省镁资源与镁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
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 |
(注:至此,辽科大已有4个科技平台被认定为“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分别为6个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4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3项,科技经费6.09亿元。授权专利1385件,获评第二批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9项,其中,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青年教师孙呈郭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
年份 | 成就 |
– | 学校首创炼焦化学、耐火材料两学科填补新中国冶金教育的空白。并由此发端支援武汉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建设。学校于此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并为国内焦化耐火材料科研重镇。 |
1978年 | 冶金系李文忠、康日章的“高炉热风炉陶瓷燃烧器的研制与机电系赵同光的“晶体管数字式游丝定长仪及成套设备”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4年 | 化工系张家埭教授等人的“薛城二级铸造焦的研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冶金系胡林教授的“ ZF法浇注沸腾钢新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 |
硅化物研究所所长尚士南教授等人的“自热式直接加热生产炭化稻壳新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 |
机械系李龙海教授的“纵剪机组自动调节张力双卷边机的研究”,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 |
1991年 | 李晓安等人通过部级鉴定的“海城镁矿高纯镁砂厂浮选工艺流程改进研究” |
1996年 | 佟发勇、张崇民通过部级鉴定的“鞍钢高炉喷吹煤粉合理配煤的试验研究” |
1997年 | 李文忠、邢桂菊、杨迪光、李志坚1997年1月通过部级鉴定的“鞍钢十高炉纯高炉煤气1200℃高风温工业试验” |
李文忠、邢桂菊、杨迪光、谢安国1997年通过部级鉴定的“新型陶瓷燃烧器结构及材质的研究”“鞍钢高炉氧煤强化炼铁新工艺”、“高炉冶炼过程计算机专家系统”和“高炉喷吹烟煤工业试验” | |
“水平式直流电磁连铸工艺研究”和“分配、传质与填料分形特征对非线性色谱的影响”两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开创了学校科研项目达国家高水平的先例。 | |
“铁矿—煤球团自然还原新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并获发明专利。 | |
2000年后 | 学校注重加强科学研究,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达千余项,其中,国家“863 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励30余项,科技经费累计2.75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论文428篇;与加拿大Alberta大学联办的《数值分析与建模》(《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国际学术期刊被SCI(扩大版)全文收录。学校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研究、开发出了粒径特小纳米材料、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有机光电子材料、耐火材料等数十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 |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9月,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辽宁省优秀科技期刊,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优秀奖。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美国《CA》和《CSA》及俄罗斯《AJ》收录。
主要栏目有:基础科学、钢铁冶金与材料科学、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交通工程、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等。主要发表本校师生员工的学术和科研成果,同时刊登国内外的优秀稿件;具有英文版权页、目次、摘要、图表题等。
- 图书馆藏
截至2021年9月30日,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约183.67万余册,电子图书161.4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55个,包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音视频等数字资源类型
文化传统
- 校训
“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哲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收并蓄,使为学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经世:治理世事。经:治理。经风雨,见世面,不在书斋里读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留心”。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
致用:致,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辽宁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博学明德,是古代先贤的治学明训;经世致用,是近代学者的务实作风。两者互相照应、互相补充,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以“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 校徽
设计名称:厚积薄发
设计者:张晓复(校工会)
创意理念:方案力求新、简、动、劲、健、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设计说明:校标整体为圆形,它充实、平稳、大方,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外环部分采用深绿色,上方为“辽宁科技大学”专用字体,下方是校名全称的英文黑体写法,象征绿色校园。圆内的“1948”用阿拉伯数字黑体写法,标志学校的创建历史。
主体图形:图形的构成:初看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细看则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 D”,这里的“D”是“K”的最后一笔,又是独立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D”。
图形的寓意:图中的主体部分表示“钢花怒放,激情飞扬”,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桃李芬芳;也好比苍劲的“雄鹰”扶摇直上,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新的崛起,腾飞于世界;又好比老师批阅时的“对号(√)”,象征着“科大”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好比英文字母“V”,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成功和希望。图中的剩余部分,即“D”表示书籍,知识的基石,表示“钢包”源源不断地浇铸着栋梁之材,它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对学校前身“钢院”的传承,体现了工科院校的特征。
色彩的运用:主体图形采用红色,“1948”用黑色;在白色底的衬托下,响亮、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动感,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气息、科大人的精神风貌和阳刚之美,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厚积薄发。
- 校风
勤奋 向上 求实 创新
勤奋: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一方面鞭策学子发奋图强,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严谨治学,敬业育人。
向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它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求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遵循规律,追求真理。求实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格。
创新:勇于突破,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师生创造性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以上八字相辅相成,既提出了对学生、老师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起到增强凝聚力的效果;既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又展示了学校的良好作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秉承这一优良校风,耕耘不辍,奋斗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今后,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校风,勤奋、向上、求实、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 校歌
于景伦等 词
徐占海 曲
千山叠翠,辽河抒怀。
啊,辽宁科大,熔铸了我们心中的爱。
钢铁铸就创业史,科技推动新时代。
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科教兴国展风采。
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满怀,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激情满怀。
璞玉千琢,百炼成才。
啊,辽宁科大,鼓舞着我们奋发成才。
志存高远担重任,脚踏实地把路开。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云帆直挂济沧海。
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开来,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继往开来。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辽宁科技大学《<环境经营学>课程的思政实践与创新》入选202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