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简介

洛阳师范学院简介

洛阳师范学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师范学校,历经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为现名。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占地2850亩,建筑面积近7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14.8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达256余万册,数字资源量11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5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8个,各类型特藏文献27000余册(件);设有22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7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94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

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格。2018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学校被列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获批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2016年以来,学校化学学科连续保持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进入自然指数国内高校Top200排行榜;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

办学历史

1916年8月,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成立,学校创建伊始以周公庙为校址。

1917年,学校改名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27年7月,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洛阳中山中学,学校由周公庙迁入东关双龙巷旧迎恩寺内;一年后,学校又恢复原名,自迎恩寺迁入洛阳城内西南隅南营旧址办学。

1938年11月,学校为避战乱迁往豫西山区卢氏县涧北村,以关帝庙、莫家祠堂为基本教学设施。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洛阳。不久全面内战爆发,学校先迁开封,继迁江苏吴江盛泽镇。

1950年2月,学校在洛阳老城区东华街1号恢复重建,后迁往洛阳治安南街8号。

1958年夏,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洛阳行署在洛阳师范学校基础上挂牌成立洛阳师范学院,但学校最终被河南省定名为“洛阳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4月,学校迁到洛河南岸的安乐窝。

1962年,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与洛阳师范学校合并,恢复“河南省洛阳师范学校”校名。

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被迫停止招生。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

1978年12月,经国家批准,全国恢复和增设了169所高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名列其中。

1988年,被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表彰为全国十所优秀师专之一。

1992年4月,学校更名为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学校开始设置学制为三年的非师范专业,并在全省率先举办五年制实验班。

2000年2月24日,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以洛阳师专为基础,合并洛阳教育学院组建洛阳师范学院”的设置方案;4月15日,洛阳师范学院挂牌成立。

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2015年,获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格。

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20年,学校被列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11月,洛阳师范学院文化旅游行业学院获批立项为2022年度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建设单位 。

洛阳师范学院简介插图

院系专业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22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7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9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30余人。教师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200余人次,省级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个、教学团队6个,中原名师2人、教学名师8人。

类别 名称
省级教学团队 基础数学课程教学团队 有机化学教学团队 基础物理教学团队
中国文学教学团队 基础化学教学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前教育理论教研室 美术学系 中国史教研
生物教学教法教研室 新闻系 戏剧影视文学系
古代文学教研室 基础英语教研室 物理学系
工商管理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
旅游管理系 小学教育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资料来源:

备注: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省级特色骨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省级特色骨干学科:旅游管理

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

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旅游管理、教育学原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洛阳师范学院简介插图1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2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6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6门、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列项目16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7个。

类别 名称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英语、物理学、电子商务、音乐表演、旅游管理、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 物理学、化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工程人才校外实践基地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中学名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语言学导论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省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音乐学、化学、物理学、体育教育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应用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音乐学、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商务、音乐表演、旅游管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汉语言文学、英语、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戏剧影视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表演、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生物科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
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教育心理学、语言学导论
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西餐服务技能实训、有机化学、电动力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组合数学
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生物化学、文化学概论、光学、旅游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资料:
  • 教学成果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6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26项、优秀教材奖2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2篇。开创小学全科教师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在全省推广;先后11次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12枚金牌,省级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19枚金牌,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500余项,省级奖励1300余项。

科研平台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创新联盟、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旅游公共服务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0余个。

科研成果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余篇,获国家专利34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0余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6项;获批科研项目资助经费6480余万元;获得科研成果奖励580余项,其中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3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教师出版著作29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865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183篇,在国家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10多篇;申请获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53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256余万册,电子图书257万种,中外文期刊5307种,中外文数据库36个。2000年以来,累计征集河洛地区墓志、石刻艺术品600余件,碑、志、铭刻拓影2500余件,地契1800余种。学校以特色馆藏为依托建立了“河洛文化数字图书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古代契约文书珍藏馆”、“汉画艺术博物馆”。2011年12月被河南省政府授予首批“河南省古籍保护重点单位”。2013年2月古籍整理研究中心获批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学术期刊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休闲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河洛文化研究”、 “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该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为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

合作交流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国阿克伦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大学、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办学、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交流互换、教师访学进修、科学联合研究等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签署对外合作交流协议30余项。2005年学校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外围为中英文对照的学校校名。

洛阳师范学院简介插图2

精神文化

  • 校训

敬业奉献、为人师表

校训是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引导事业的方向。“敬业”,从业忠诚不移,工作勤勉毋懈,是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和责任心。“奉献”,无私无我,热爱教育对象,是师德的核心。“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并举,经师人师同求,是训练学生的规矩,培养学生的目标。

  • 校风

厚德博学、励志笃行

“厚德”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和《礼记·学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厚德博学而无往不利,励志笃行乃世之风范。厚德方以励志,励志才能笃行,师生之道由此突显,“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张扬也。归结起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即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长、成才,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践履所学,向着既定的目标和事业奋进不已。

  • 教风

德以修己、教以育人

教育者的胜人之处在于以德化人,以至德求至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求德为根本;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精心组织的教学设计和精湛优雅的教学手段、方法施之于教学过程。以之教人,则无人不成才。

  • 学风

勤学善思、知信达贤

勤学善思是学习的理想境界,勤学以乐学为根基,以学习为乐,让勤奋学习内化为自己灵魂深处的自觉追求,同时要善于思考,让勤学与善思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知信达贤”的人生理想境界,使所学真正能够致用,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有用人才。

所获荣誉

时间 奖项名称
2021年8月 荣获河南省第五届“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2021年10月 荣获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
2022年4月 洛阳师范学院团委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3年5月 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
参考资料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