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Hubei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湖北省黄石市,是一所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为重点,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师范类本科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入选高校。
湖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创建于1973年4月;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黄石师范学院;1985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学校改名为湖北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湖北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规划占地2002亩,校舍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馆藏书390万余册(其中含电子图书210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92个;设有19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72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专任教师1298人,教授150人,副教授40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64人,硕士学位的548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湖北师范学院
1973年4月,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黄石分院成立。
1977年,学校开办本科教育,并获得恢复高考后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黄石师范学院,成为省属独立建制的本科师范院校。
1985年2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学校改名为湖北师范学院。
2002年,学校接受并通过全国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12月,学校成立独立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2004年6月,黄石青山湖公园整体划归湖北师范学院。
2009年,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申请拟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
2012年,学校“稀有金属化学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标志着学校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首批入选和牵头高校。
更名历史
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将湖北师范学院申请拟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事项列入专家考察高校名单进行公示。
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函批准同意湖北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设有19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7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98人,教授150人,副教授40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64人,硕士学位的548人。教师中有省级重点联系专家56人,湖北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6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1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有12个省级教学团队。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黄瑞云、蔡伯铭、陈伯山、夏宗经、冯广艺、徐侃、汪自云、李宏、刘堂昆、黎千驹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冯广艺、石麟、李宏、黄燕霞、李社教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冯广艺、李宏、陈伯山、刘堂昆、汪自云、黄燕霞、陈春生、李必文、金传明、胡艳军、吴一微
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冯广艺、陈伯山、石麟、张开炎、刘堂昆、李宏、汪自云
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韩德艳、毕道村、刘堂昆、吕鉴泉、李必文、汪敦佳、潘继承、段曹林、金传明、聂亚珍、胡艳军
省级教学团队:化学专业教学团队、物理学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团队、教师教育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生物科学(师范类)科技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团队、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钢琴与器乐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专业、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项目、6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6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工作站)。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生物科学
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体育教育、历史学、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音乐学、美术学、商务英语、应用化学、法学、教育技术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自动化、地理科学、环境设计、教育学、汉语国际教育、统计学、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不全):通信工程(物联网方向)、应用化学(石化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应用化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通信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生物学综合实验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无机化学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食品工程与人类健康、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范例述评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有1个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教育学
“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师范教育、资源环境
“十四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资源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
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光学工程、数学、应用经济学
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工作站):黄石日报传媒集团研究生工作站、黄石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湖北省有色金属化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武汉光谷澳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湖北宏中药业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国际交流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哈萨克斯坦、印度、日本等国家40多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收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学校已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在北爱尔兰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8所孔子课堂。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6个市级科研平台,包括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4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新增省级创新团队6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食用野生植物保育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实验室:智能物流输送装备湖北省工程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不全):语言学研究中心、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稀有金属化学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近五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70余项,其中国家级社科项目和自科项目11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18项,包括2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389万余册(其中含电子图书210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92个,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开通了校园网,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省级“校园网信息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十佳优秀网站”。
●学术期刊
1.《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981年创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即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曾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等称号。
2.《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为季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体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论文及相关学科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该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形象标识
●校训
诚,毅,勤,敏
“诚”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传统经典文献中倡导的一种基本修为。孟子曾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准则。类似的表述还有,“不诚无物,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养心莫善于诚”(《荀子》)等。将“诚”作为校训,意在勉励师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
“毅”的本义为意志坚强、果断。《论语·泰伯》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大,路途又很遥远。“毅”又有坚决的意思。如“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左传》)。将“毅”作为校训,意在勉励师生培养刚强坚毅的品质,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坚定执着追求真理与科学。
“勤”的本义是劳累、劳苦。《说文》中解释为,“勤,劳也。”勤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可贵品质。《论语》曾曰“天道酬勤”,就是说天意将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韩愈留下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的警句。将“勤”作为校训,意在勉励师生勤学善思、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培养自强不息、克勤克俭、勤勉朴实的优秀品质。
“敏”的本义为动作快。《说文》中解释为,“敏,疾也”。《论语·里仁》中有“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一说,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敏”的又义为思维敏锐、反应快,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将“敏”作为校训,意在勉励师生才思敏捷,敏行好学,勇于创新,敢于争先。
●校徽
湖北师范大学校徽整体呈蓝紫色,体现出一个“湖”字,以“湖”、“师”两字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湖”代表湖北师大前身,取“湖北”之意,“师”则泛指中国中部的师大,融入“水杉”形象,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整体效果以汉字为主体,凸现师范属性。校徽上方是学校的中文名称,下方有学校的英文名环绕,中间的图形又可看出汉语“湖北师范”的拼音首字母“HBSF”,图形下部写有学校的建校年份(1973)。
●校歌
《我们是光荣的湖师人》
长江之滨,青山湖畔,
这里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苍松翠柏花飘香,明宇高楼书声欢
辛勤园丁育英才,教育改革谱新篇
教育改革谱新篇
啊
我们是光荣的湖师人
我们耕耘,我们奉献
我们把师魂铸向大地
我们奉献,我们耕耘
我们把理想写上蓝天
我们“诚”
诚实诚恳光明磊落处事公道待人谦和
我们“毅”
刚强坚毅目标明确义无反顾坚定执著
我们“勤”
勤奋向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精心耕作
我们“敏”
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意识超前创新开拓
我们“诚”我们“毅”我们“勤”我们“敏”
诚毅勤敏
我们牢记自己的誓言
向着未来勇往直前
向着未来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勇往直前
学生活动
举办单位 | 名称 | 时间 |
外国语学院 | “新生杯”英语演讲比赛 | 2014年11月 |
文学院 | 建学风学无涯”诗歌朗诵比赛 | 2015年3月 |
文学院 | “汉字英雄”大赛 | 2015年3月 |
音乐学院 | 党史团情趣味知识竞赛 | 2015年3月 |
生科院与数统院 | 女子篮球比赛 | 2015年4月 |
教育科学学院 | “城市寻宝”大赛 | 2015年4月 |
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 | 联合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 2015年5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趣味运动会 | 2015年5月 |
湖北师范大学 | 第三届心理趣味运动会 | 2015年10月 |
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与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书识之恋”演讲比赛 | 2015年12月 |
美术学院 | 2016元旦晚会 | 2016年1月 |
营养保健协会 | 寿司大赛 | 2016年3月 |
城市与环境学院 | 篮球赛 | 2016年4月 |
教育科学学院 | 故事大赛 | 2016年4月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第六届趣味运动会 | 2016年5月 |
参考来源: |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