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简介
常州工学院(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IT),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始于1978年创办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79年更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常州市职业大学更名为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60个本科专业;有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
历史沿革
1978年4月,“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创建。
1979年11月,改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
1980年11月,常州市政府报请江苏省政府批准,创建常州职业大学。
1982年3月,常州市政府明确,常州职业大学与常州市职工大学为两所学校一套编制。
1982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常州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市为主)。
2000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原常州市机械冶金工业公司职工大学 )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领导和管理,实行省(江苏省)市(常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院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7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的全部资源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
2004年11月,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1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6月,学校入选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60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3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0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0余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90余人次,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6个。
类别 | 名称 |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李文虎(2014年)、李江蛟(2016年) |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 | 汤正华、黄海燕、王传金、潘金林、金卫东、杨建生、周焕卿等 |
(注:名单不全)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4个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类别 | 名称 |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 | 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4个) |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 教学建设 |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10个,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立项建设点2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类)5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4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6门;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各1项。目前,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0个。现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1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3个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 土木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数字媒体艺术 |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 | 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学前教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工程管理、车辆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商务英语、广播电视编导、小学教育、环境设计 |
省级特色专业(4个)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 |
省级重点专业(类)(5个) | 土木类、机械类、电气类、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 | 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 |
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 | 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 | 常州工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常州工学院物理实验中心、常州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常州工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常州工学院数字艺术综合实训中心、常州工学院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光电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常州工学院现代建筑技术综合训练中心、常州工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践教育中心 |
- 办学成果
2018-2019学年,学校学生共有558人次在43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人次、一等奖12人次,省级特等奖17人次、一等奖43人次。
2019年,学校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63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6项、省级38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获批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9个,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建有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工危废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报废汽车绿色精细拆解与利用等行业联合创新实验室。累计建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30个。
类别 | 名称 |
省级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3个) | 江苏省高校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含共建)(12个) | 江苏省通用航空器关键部件智能循环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家居智能化电工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昊邦)汽车座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精密花辊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天华)光伏智能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展览展示器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重型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效节能温控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智能化检测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微电机制造高效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绿色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液压冷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 | 空天地信息感知与无人及应用研究 |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2个)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 |
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 | 常州市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常州市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常州市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软件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研究实验室、常州市无人机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废弃物分析测试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市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4个) | 常州市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市社会科学院数据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会、常州市中华成语研究院 |
行业创新平台(2个) |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化工危废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联合创新实验室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月,获批江苏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设有中德亚琛中心(筹),拥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项目“常州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先进成型与智能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中德亚琛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国际化平台和项目。
2020年2月至3月,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课题立项7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1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常州工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31万余册、电子图书320万余册(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8,200余种、各类数据库29个、订阅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报纸50余种。
- 学术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经济管理等学术论文。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11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60多所高校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共同举办了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获批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机构首期开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三个专业。
学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为题有书法体校名全称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佩戴的是红底白字,学生佩戴的是白底红字。
释义:常州工学院标识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分别是中英文校名,内圆中间是一个呈“C”字样的立体水晶,右边的“1978”为建校年份。“C”既代表自身——常州工学院,也代表地区——常州,这与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愿景相呼应。三块水晶立柱的造型组合相交融,既代表着学校现有的三大学科领域:一是理工类,二是教育人文类,三是经济管理类;也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喻意,展现常州工学院不仅惟学无际、精育英才,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道德、格物致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 礼仪徽章
圆形徽章:建筑
徽章主图为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师生创新思维的加速器和师生的精神家园。常州工学院图书馆主体宽厚庄重,造型别致,与门前明湖水面浑然一体,寓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圆形徽章:庄重
图书馆建筑风格庄重恢弘,寓意明朗贴切,准确易懂。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也有很好的视觉冲击和直观整体美感,便于识别记忆、推广传播。
盾型徽章:线条
强调了图书馆的线条感,流畅而生动,创意独特,具有鲜明识别性。
盾型徽章:盾型
盾型寓意团队与协作,强调知识和真理给人以启示;盾型也象征着荣耀与高贵,这与大学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相契合,以盾型显现其风貌,相得益彰
- 吉祥物
姓名:常小工
性格标签:好奇心、真诚、勇敢、坚毅
最喜欢的事情:热血派科研探索活动
爱好特长:跑步,自行车
造型阐释: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独具积极霸气的正面力量。此形象纯粹不加任何修饰的元素勾勒出狮子“大师”的模型,作为学术上的精神领袖,与勇敢创新、好学上进的精神相符合。
精神文化
- 校训
教会学成,守正有为
释义:
教会学成——传承老校训训词。
这个老校训雅俗适宜,大多数人都能明白其涵义,而且文字简雅,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它阐明了为师者的责任,为生者的担当,教要教到会,学要学到成。这是老一辈常工人的集体智慧和经验总结,也是新时期我校发扬传统、继往开来的根基。
守正有为——是这次新加入的训词。
“守正”一词出自《史记》。“正者,大道也”,这个大道,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观规律,还包括正确理论。“守正”即是要分辨是非,恪守正道,弘扬正气,坚守正义。
“有为”即奋发有为,做出成绩。意思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对国家和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才。学校要激发师生“愿为”的动力,让师生获得“能为”的素质,为师生搭建“可为”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为师生有所作为的出彩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校风
团结、严谨、求是、创新
- 校歌
学校校歌为《放飞梦想》
延陵邑,古韵长,君子尚义美名扬。
迎着朝阳,充满希望,我们一起放飞梦想。
人人能创造,个个思成功,
我们生活在这热土上。
人人能创造,个个思成功,
我们生活在这热土上。
星辰下,啊明湖旁,年轻人读书的好地方。
星辰下,啊明湖旁,我们一起放飞梦想。
星辰下,啊明湖旁,年轻人读书的好地方。
星辰下,啊明湖旁,我们一起放飞梦想。
中吴地,今辉煌,哺育英杰好土壤。
迎着朝阳,充满希望,我们一起放飞梦想。
人人能创造,个个思成功,
我们生活在这热土上。
人人能创造,个个思成功,
我们生活在这热土上。
星辰下,啊明湖旁,年轻人读书的好地方。
星辰下,啊明湖旁,我们一起放飞梦想。
星辰下,啊明湖旁,年轻人读书的好地方。
星辰下,啊明湖旁,我们一起放飞梦想。
放飞梦想。
社团文化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学术科技节、读书节、校友返校日、校内“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等学生活动。
所获荣誉
时间 | 名称 |
2021年12月9日 |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被列入“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