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简介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

云南农业大学(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U),简称“云农大”,坐落在春城—云南省昆明市,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2011计划”建设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拥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云南农业学堂,1938年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创办,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2004年,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云南省香料研究开发中心并入云南农业大学。2014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并入云南农业大学。

据2023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21亩,校舍面积73.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0亿元;设有22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教职工1899人,

学校前身

  • 昆明农林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云南农业学堂。

1934年,省立东陆大学改制为省立云南大学,并进行院系调整,设立农业试验场为农学院设立打下基础。

1938年,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创办,建址昆明市呈贡县,设农艺、森林两系,首任院长汤慧茹。

1940年,增设蚕桑专修科,因日军轰炸昆明,学院疏散至呈贡农村办学。

1950年,增设畜牧、园艺两系。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农学院畜牧、园艺、桑蚕三系分别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现四川大学)和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随后农学院撤销,农艺、森林两系改为农学系和林学系,直属云南大学。

1958年4月,经云南省委批准,将云南大学的农、林两系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荣誉军人休养院旧址,同时举办三年制和半年制的农业干部培训班,学校直属林业部管理。

1960年,在原址一分为二,分别建立昆明农学院(3个系7个专业)和云南林学院(3个系6个专业)。

1961年,又将昆明农学院、云南林学院、云南省畜牧兽医学院(中专戴帽)合并,仍定名为昆明农林学院,随后又将滇南大学农学系、滇西大学林学系并入,共8个系15个专业,在小哨设立畜牧兽医分院。

1962年,学院进行专业调整,学院改设农学、林学、牧医3个系6个专业。

1964年,昆明农林学院小哨分院中专部改建为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现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9月,学院开始在寻甸筹建教学农场。

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生物专业部分并入昆明农林学院。

1969年12月,昆明农林学院疏散下放,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

1970年12月,昆明农林学院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学院林学部分与北京迁址云南的林学院合并组建西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

  • 云南农业劳动大学

1965年,经云南省委批准,在农学院寻甸半农半读农场的基础上新建云南农业劳动大学,设中文、理化、农学、林学、牧医、水利等系和专业,校址在天生桥一带半山区。

  • 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1958年,昆明工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建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1961年9月,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与云南省交通学校合并组建云南省第二工业学校(现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979年3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复校。

1993年,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被云南省政府首批命名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

2000年,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1960年7月,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学校创建,校址在景洪县省热带作物研究所旁。

1963年7月,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学校停办。

1980年1月,重新恢复办学,更名为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

1998年,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与云南省农垦管理学校合并,更名为云南省热带农业工程学校。

2004年7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2008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通过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合并组建

1971年,昆明农林学院在寻甸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插图

1980年,云南农业大学由寻甸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原址办学。

1983年,云南农业大学完成迁校工作,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云南农业大学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年,云南农业大学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

2003年,云南农业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7月,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并入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0月,经省政府批准,云南省香料研究开发中心整体并入云南农业大学,内设机构名称为云南农业大学香料研究中心。

2007年,云南农业大学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农村干部学院。

2012年5月,云南农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学校挂牌,承办各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

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3年10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4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依托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5月,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并入云南农业大学,更名为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10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

2015年4月,云南农村会计人员培训基地落户学校。

2016年7月,云南农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正式实施学部制,设立农学学部、理工学部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部3个学部。

2021年5月,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7月,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学校揭牌成立。

2023年1月,云南农业大学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筹建“云南农业大学岭南学院”,筹建工作具体由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牵头负责;5月8日下午,云南农业大学楚雄有机农业研究院在楚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服务中心揭牌; 6月21日,加入云南省高等学校女子足球发展联盟并担任首届联盟理事会成员。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插图1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开设73个本科专业,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月,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99人,其中高级职称87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霍英东青年基金2人、青年教师奖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8人;143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其中科技领军人才2人、云岭学者9人、产业创新人才21人、教学名师7人、首席技师1人、青年人才102人、高层次人才1人(柔性引进);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7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9人。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人、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9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8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

职级职称 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专职)
国家级教学名师 朱有勇
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李成云、魏红江等
全国优秀教师 周红杰、杨毅
国家级教学团队 植物保护学教学团队(2008年,朱有勇)、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团队(2010年,吴伯志/郭华春)
云南省级教学名师 葛长荣、邵宛芳、邓伟、吕永康、何月秋、龚爱民、资谷生、郭华春、吴伯志、刘雅婷
云南省级教学团队 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2009年)、蜂学教学团队(2009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学团队(2011年)、烟草学科教学团队(2013年)、植物保护学教学团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团队(2008年)等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3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2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5门课程入选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6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获准立项3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4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31门)、精品课程35门,建设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9门;近10年获国家级教学项目84项、省级教学项目124项,主编、副主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220部;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产学研协同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26个;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两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专业类型 专业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生物技术、农学、园艺、茶学、动物科学、植物保护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茶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农业水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英语、烟草、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边疆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 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学、园艺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晋宁大春河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云南省级特色专业 农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蜂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医学、茶学
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子商务、蜂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园艺、动植物检疫、工程造价、建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土木工程、园林、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生态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
云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云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烟草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与工程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省级一流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6个,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类别 学科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植物保护、作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草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学、作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史、生物学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 农业、兽医、翻译、体育、风景园林、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资源环境、土木工程、林业、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省部级重点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水土工程、畜牧学、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植物营养学、园艺等

学校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学校连续14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中获优秀,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2021年9月 被认定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月,学校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观测试验站、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研究基地等4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24个;国家种质资源库分库、云南省省级种质资源圃(库)等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31个,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7个、校级科研平台38个。

科研级别 名称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云南大学共建)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国家辣木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食药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2012年,李成云)
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 西南多样性区域土地优化配置与生态整治科技创新团队(余建新,2015年)
农业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云贵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云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国土资源部土地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土地利用—云南陆良野外基地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
云南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特优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滇台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异种器官移植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薯类生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工程中心
云南省级工程实验室 云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
云南省级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培育)、云南省动物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反刍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农业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与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高原山地牧业种质创新与养殖加工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云贵高原草地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级高校工程中心 云南省高校水资源与节水灌溉工程中心、云南省高校蜜蜂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中心、云南省高校特色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生物天然气产业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天然橡胶绿色生产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咖啡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省级科研平台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云南省香料研究开发中心、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云南农村发展智库、工业(畜产品及饲料加工)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月,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715项,科研经费达16.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61(第一单位347)项。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蔗、大豆、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90个。发表论文27992篇,其中SCI等高质量论文4350篇。获授权专利1545件,其中发明专利345件

2020年,学校2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共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立项数达历史最高,其中: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4项,地区基金44项,国际合作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78.69万册,当年新增38373册,有电子期刊24.28万册,学位论文941.94万册,音视频21748.0小时。图书馆是CALL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CALLS全国农学中心成员馆,2014年获批为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学校设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插图2

  • 学术期刊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插图3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植物保护、土壤科学、园艺与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农业生态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土地管理、生态与环境、农业科技史、高等农业教育等栏目。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超星学习通、教育阅读网、博看网等多个数据库全文收录或作为统计期刊源。入选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

《农业教育研究》属教育科学类学术期刊,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云南省图书馆收藏。被列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电子网络出版期刊,并获得云南省第三届优秀连续性内部出版物第三名,云南省第四届优秀连续性内部出版物铜奖,编辑部同志获云南省第四届优秀内部出版物评审“优秀编辑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月,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洛文尼亚等23个国家100多所海外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5年,与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土木工程”(“4+0”)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同年9月开始招生;2016年,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开展“农林经济管理”(“3+1”)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同年9月开始招生。1987年开始,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开展本、硕、博联合办学;长期与越南、泰国各大学开展“2+1+1”联合培养具备越南语、泰语基本交际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1997年教育部批准,获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2014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插图4

学校标识

  • 校徽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插图5

明确农业的基本形态作为学校的基本概念。

结合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色以及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优势。

保持云南农业大学的原有手写字体,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通过视觉的符号,突出农业、人文与科学结合的形象。

通过设计图形的内涵,突出云南的特色与文化概念。

核心形象来自于篆书云南的“云”字,云南得名于“彩云之南”,是中国自然生态和物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采用篆书“云”字为基础的设计图形,突出自身特色。

标志的核心构成一个问号,象征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体现大学对科学的不断探索,对未知领域的勇于发现。

整个云纹所形成的构图如同正在成长的植物胚芽,一方面体现农业大学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表现大学的广阔成长前景,换装的稻穗强调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特性及累累硕果。

新校徽在整体构图上追求传统图样与现代色彩体系的融合,体现大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气,相互围绕的纹样,体现团结、和谐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精神文化

  • 大学精神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插图6

开学养正,耕读至诚

大学精神诠释:启发学者、培养正道,潜心耕读、至真至诚。

  • 校训

厚德博学,明理尚农

校训诠释:品格高尚、知识渊博,追求真理、献身三农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