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简介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

贵州医科大学(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MU),简称贵医大,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贵州省属重点高等院校,贵州省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贵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立贵阳医学院。1950年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成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868亩,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11所;设有教学单位20个,本科专业44个;有在职在岗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785人,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3600余人,留学生160余人)。

历史沿革

  • 国立贵阳医学院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学生纷纷失学,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当时教育部一方面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另一方面为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基础,决定在贵州省贵阳市建立国立贵阳医学院。

1937年12月31日,教育部聘李宗恩、朱章赓、杨崇瑞等教授为筹备委员,并任命李宗恩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8年1月1日,筹委会在汉口建立,教育部加聘张志韩和杭立武二人为筹备委员。

1947年7月,李宗恩院长调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教育部另任朱懋根教授为国立贵阳医学院院长。此时的贵阳医学院为全国仅有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学校广大师生职工欢庆解放。11月25日,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派卫生处樊茂萱为军代表、张祖良为军事联络员,接管贵阳医学院。

1950年2月3日,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命令将贵阳医学院划归文教接管部直接管理。

  • 贵阳医学院

1950年12月24日起,取消“国立”两字,正式更名“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1

文革十年,学校广大教师和医护人员,继续坚持救死护伤,防病治病,送医送药,积极开展巡回医疗。制订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举办医学专科进修班,开办金沙和织金分院。

1971年,学校成立“贵州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随即举办肿瘤普查学习班。

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学校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医学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内科学四个学科获得首批硕士授予权。同年,8位毕业生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1985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免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单位。

1997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单位。

2000年,获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

2003年9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学校被遴选为贵州省属重点建设高等院校之一。

2008年,获准为“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单位。

2009年,获批设立首个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2年,学校获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单位”项目,并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2

2013年,成为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 贵州医科大学

2015年3月,学校整合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6月16日,贵阳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201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贵州医科大学签署备忘录,对口帮扶贵州医科大学。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7年12月,学校成为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第二批试点院校。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2年11月12日,湖南建投集团参建的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规模约103.75万平方米,中标金额约43.69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图书信息综合楼、运动场、教学楼等场所。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11所,开设44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

类别 名称
直属附属医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贵州省口腔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兴义医院(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安顺中心医院(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六盘水人民医院(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铜仁医院(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阳妇女儿童医院(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阳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在职在岗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785人,其中博士学位89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3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1人、百层次人才8人、贵州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百人领军人才3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0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4人。

类别 名录
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程明亮、管志忠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二层次专家 程明亮、何志旭、李洁琪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程明亮、王季石、何志旭、孙诚谊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程明亮、何志旭、王永林、杜鹃
国家级教学团队 医学检验教学团队(2009年,杨国珍)
贵州省级教学名师 包怀恩、张维元、梁文妹、张国忠、李建华、左丽、方颖、张爱华、鞠铁梅、郭兵、官志忠、于燕妮、杨勤、杨成兰
贵州省级教学团队 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2009年,郭兵)、免疫学教学团队(2010年,左丽)、药剂学教学团队(2011年,王永林)、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团队(2012年,吴家红)、内科学教学团队(2012年,方颖)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3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贵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获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2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贵州省级3项;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贵州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贵州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贵州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贵州省级精品课程17门。

类别 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药学、临床医学
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临床医学专业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贵州省示范型本科专业 临床医学、麻醉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医院影像学、护理学
贵州省特色专业 药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口腔医学
贵州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医事法律、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
贵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中心、临床检验诊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药与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贵州省人才基地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人才基地、贵州省外科人才基地、贵州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基地、贵州省地方性与民族性疾病防治人才基地、贵州省人体组织工程及干细胞技术研发人才基地
  • 教学成果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在近三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

项目名称 获奖人 获奖名称、等级、时间
实用性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张爱华 贵州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3年
改革与创新,建设医学检验特色专业的实践 杨国珍 贵州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8年
贵阳医学院生命科学馆的建立与应用 包怀恩 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深化教学改革,走发展特色的办学强院之路 包怀恩 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贵州省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张锦明 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一流学科4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皮肤科、普通外科、神经内科
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 现代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学科群
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 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药剂学 、卫生毒理学 )
贵州省重点学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剂学、卫生毒理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培育)
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 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科、血液科
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 内分泌代谢科、重症医学科、皮肤性病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 、中西医结合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体育、应用心理、护理、药学 、生物与医药

荣誉称号

时间 奖项名称
2021年2月 贵州医科大学武装部被授予“贵州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12月9日 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4月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团委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9个,省部级平台52个,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等,各级科研创新团队34个,学校是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国家级药物临床实验机构。

类别 名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化学药仿创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南中药民族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方病与少数民族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贵州省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省实验动物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干细胞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
贵州省工程实验室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开发应用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化学药物开发应用工程实验室
贵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省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省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高等学校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防治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等学校病原生物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高等学校工程中心 贵州省高等学校生殖医学检验工程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现代法医司法鉴定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药物化学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省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 贵州省高等学校现代法医学技术社会服务公共平台的构建产学研基地、贵州省高等学校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产学研基地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贵州省现代药物研究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健康大数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地方病及民族区域性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科研机构 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资源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卫生发展研究院、贵州省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财政部科研创新团队 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创新团队
贵州省级科技人才团队 贵州省肝病防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中药开发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肝胰疾病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干细胞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环境毒理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脑卒中的临床筛查与诊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血液病诊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重大常见疾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诊疗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高等学校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贵州省树突状细胞基础与应用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控、救治及康复模式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特色天然药物资源活性研究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靶向药物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

2016-2022年,学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项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技奖1项、省科技奖一等奖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58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577项,立项数逐年递增,由2016年的48项增长到2022年的125项。

奖项名称 名称 奖项等级
国家科技进步 《肺癌精准放射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2017年,参与完成) 二等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4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有各类文献2511338册,其中,中外文纸质文献2009833册(中外文图书1847800册,中外文期刊162033册)、中文电子图书501505册,外文电子图书1505种,机读资料1002盒(张)。现有正式数字资源15种,其中中文数据库6种,包含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中国知网、维普资讯、超星移动图书馆、人大复印期刊、北大法宝数据库;外文数据库9种,包含ESI、Web of science- Incites、SCIE、德温特、EBSCO、OVID-Lww、Wiley Blackwell、Elsevier SD、OUP数据库(2011-2017全文)数据库、忧阅外文电子书。

  • 学术期刊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华首席医学网等收录。

学报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系统优秀学报二等奖、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获CUJA综合数据质量一等奖、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贵州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贵州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等。主要栏目有特约专论、专题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教学法研究、技术与方法、护理学研究、获奖工作综述和病例报道等。

合作交流

2013年,学校启动留学生教育。 2017年,学校成为第二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院校。

截至2018年6月,学校与贵阳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信邦集团、益佰制药、威门制药等企业开展合作。学校与苏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先后与英、美、荷、日、韩、泰、柬及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及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中美、中英联合实验室,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贵州省“平安留学”行前教育基地。

学校标识

  • 校名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5

贵州医科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选用繁写的毛主席的行书字体。中文名简称“贵医”;英文名“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的标准字体是AdobeHebrew-Bold字体。

  • 校徽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6

贵州医科大学校徽外形为圆形,象征着团结和凝聚。

上方贵州医科大学校名选用繁写的毛主席的行书字体,下衬以相交的橄榄枝,以表达现代气息和尊重人民领袖的感情。

校徽中央的三角形图案是沿用国立贵阳医学院老校徽适当修改而成(内有一杖,上绕一蛇,杖上端两侧有翼。此标帜系由古希腊诸神使者Mercury手中所持之Caduceus手蛇化而来。Mercury为诸神使者,又为驱病托梦之神,Caduceus自古为医道之标帜,而蛇之化成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之象征,众谓可以驱除百病,亦为时甚早。杖上之双翼,所以表示其传达神意之速度),“1938”字样为学校建校时间,力图反映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传承。

下方环行采用单色,既使整体浑然一致,又鲜明地显示出学校历史和现代的高度统一和一脉相承。

  •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长与高之比为3∶2。旗面为白色,中央印有蓝色毛体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

校训释义:惟能对自己忠实,乃能言治事治学;欲建设合於中国内地政治经济情形之公医制度,尤须具有服务人群的精神。

历史教训,固应重视;但我国千余年来拟古之恶习,实应纠正。建设新中国,仍应以现在及未来之社会趋势为准则。

治学者、行医者首先要自己做到诚实,才能做到忠于人民和大众,只有尊重历史不忘记过去,才能面向未来,开辟未来。

  • 校歌

贵州医科大学简介插图7

《国立贵阳医学院校歌》

我武维扬,国势方张,

吾校应运,设于贵阳,

发扬民族文化,树立科学信仰,

适应时代需要,责任在吾党,

推行公医制度,保障边民健康,

适应地方需要,责任在吾党,

敦励学行,以诚为宝,服务人群忠实尚

展思将来敬,念既往,谆谆校训,毋忘!毋忘!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