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简介

滨州学院简介

滨州学院(Binzhou University),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山东省教育厅、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建, 是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A类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1983年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滨州学院。 2021年1月,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 2021年10月,学校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33.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7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97.36万册,电子图书126.17万册;设有二级学院19个、直属科研机构3个,开设本科专业59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拥有硕士专业学位点2个;有专任教师1119人,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8000余人

北镇师范专科学校

1954年,北镇师范学校成立。

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1999至2003年期间,滨州供销技校、滨州教育学院、滨州广播电视大学、惠民师范、博兴师范先后并入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滨州学院(筹)

滨州学院简介插图

2001年9月30日,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滨州学院。

2002年8月8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滨州学院(筹)建设工程奠基典礼。

2003年8月,整体搬迁到新校址。

2004年3月27日,全票通过高校设置评议委员评审。

滨州学院

2004年5月17日,教育部批准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滨州学院。

2023年7月31日,山东省教育厅公示,拟向教育部申报滨州学院同层次更名山东航空学院。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阶段 年份 事件
北镇师范专科学校 1954年 北镇师范学校成立
1964年 北镇师范专科学校(部分资源)复校北镇师范学校
1970年 北镇师范学校、山东财经学院(部分)合并组建北镇师范专科学校
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 北镇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1999年 滨州地区供销职工中专并入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2000年 滨州教育学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滨州分校)并入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1979年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惠民行署工作站)创建
1982年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惠民行署工作站)更名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惠民地区分校)
1984年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惠民地区分校)更名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滨州分校)
1993年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滨州分校)改建为滨州广播电视大学
2002年 惠民师范学校、博兴师范学校并入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1951年 高青师范创建
1951年 阳信中学(师范班)并入高青师范
1904年 阳信官学创建
1946年 阳信官学更名为渤海区立第四中学
1948年 渤海区立第四中学更名为山东省渤海第四中学
1950年 山东省渤海第四中学更名为山东省立阳信中学
1951年 高青师范更名为博兴师范学校
1958年 齐东师范创建
1959年 齐东师范(幼师班)并入博兴师范学校
滨州学院 2004年 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滨州学院
2013年 滨州教育学院撤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9个、直属科研机构3个,开设本科专业59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

学科建设

滨州学院简介插图1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拥有硕士专业学位点2个,建有应用数学、生态学等省级重点学科7个。

类别 名称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19人,其中博士368人,高级职称44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泰山学者、省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次,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21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6月,学校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重点打造航空、生态环境、化工、机电、信息、土建、教师教育、智能控制8大应用型专业群,立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2个、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4个,建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滨州学院—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民用航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三创教育”引领下电子信息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 飞行技术
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 无人机产业学院
省级特色专业

(7个)

物理教育、数学教育、园艺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态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飞行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23门)

大学语文、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化工原理、大学英语、植物生物学系列课程(生物化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学)、信号处理与应用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应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N+X模式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资料来源: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6月,近三年,学校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项、省级327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4366项、省级奖3279项。

合作交流

学校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48所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举办了市场营销、学前教育、软件技术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先后建设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业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经济数据处理与应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山东孙子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山东省高校黄河三角洲文化与生态创新研究基地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类别 名称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航空信息技术实验室
山东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孙子兵法与兵学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6月,近五年,学校立项国家级项目50项、省部级项目218项,年均科研经费近亿元。发表SCI、EI、CSSCI等高水平论文212篇,出版专著258部,授权专利19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1项,实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突破。获批山东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年均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累计实现服务收益5000余万元,荣获山东省科技金桥奖。

学术资源

  • 图书馆藏

截至2023年5月,滨州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到320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文献197万余册,电子图书126万余册,纸质报刊780种,报刊合订本约11.5万余册。重点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民国丛书》等,形成古近代经典文献系列,另外收藏线装古籍近5000册。建国以来国内主要报纸收藏完整。图书馆注重收藏地方文献,建有黄河三角洲文献室,收藏地方文献和孙子研究文献。图书馆电子文献有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博硕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SCI科学引文索引、AIAA航空航天协会、SpringerLink外文期刊等7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

  •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的《滨州学院学报》设有“孙子研究”、“黄河三角洲研究”、“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研究”、“航空科学与工程研究”等特色栏目。《滨州学院学报》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期刊。

学术交流

2012年,学校举办了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2013年,学校先后举办了山东社科论坛—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研讨会。

校徽

滨州学院简介插图2

校徽以“滨州学院”的英文缩写“BZU”为元素,经组合变化构成凤凰、花朵、青春之火等。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征着学校一流的校容、校貌,体现着学校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花朵、青春之火则寓意学校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校徽由明快、醒目的红黄蓝三原色组成。蓝色代表大海和蓝天,象征着无限的力量和广阔的空间,寓意学校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现代的管理思想和开放博大的发展胸襟;黄色象征黄河,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学校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红色象征朝阳,富有朝气、活力,寓意学校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校徽的整个构图简洁明了、刚柔并济、大方饱满,既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生命的活力,又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很好地诠释了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

校训

明德 砺学 日新 致远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指使人的美德得以显明。《河南程氏粹语·论道篇》中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明德”,旨在强调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寓意学校重视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弘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包含磨砺、磨练之意;“”包括“学问”和“学习”两个层面。“砺学”意指全体师生要修养学品,探究学问,且躬身履践,日进有功。追求一种超迈、高远、卓越的人生状态。

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天天更新,日日进步,弃旧图新。“日新”,是一所大学出人才、出成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学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应与时俱进,在开拓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努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致远”,出自诸葛亮《戒子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寓意广大师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把学校建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而不懈追求。

“明德 砺学 日新 致远”的校训,涵盖了品格修养、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能够起到塑造和提升学校品牌魅力形象,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员工奋进的作用。

校风

求实 严谨 团结 奋进

学校精神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分昼夜,永恒运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拼搏奋斗,改革进取。“自强不息”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是一个人自信、自强的表现,是远大志向的体现,是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

“ 守正出奇”,源自《道德经》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和《孙子兵法》中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守正出奇”意思是既要按照原则办事,依据正确方法去发展,但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敢于创新,敢于胜利。“守正”与“出奇”是辩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出奇”的前提,是基础,是根本。“守正”之要在于对办学规律和自身实际的深刻把握,在于对办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要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谐治校”,强基固本,全面提高。“出奇”是对“守正”的提升,是制胜的关键。“出奇”之要在于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力实施“特色兴校,开放活校”战略,立足地方,发挥优势,校地互动,努力办出特色,增强学校竞争力。

“自强不息,守正出奇”,就是作为滨州学院人,应永远高扬创新旗帜,与时俱进,勇往直前,用先进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不断向高层次迈进,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新局面。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