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陕中大”,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是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和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陕西省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高校 。

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3年更名为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被确定为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 。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设有14个教学单位,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1座制药厂和1个中医博物馆;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87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6154人,其中本科生13340人,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共2814人

创立初期

1952年,西北中医进修学校在西安成立。

1953年,西北中医进修学校更名为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 。

升格搬迁

1959年,学校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

1961年,学校迁至咸阳。

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陕西中医学院为全国8所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药院校。

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

更名发展

2015年4月24日,陕西中医学院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 。同年4月28日,被批准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

2021年7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陕西中医药大学协议》。

2022年,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试点高校

2023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系 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临床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医康复学、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生物技术
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学、助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应用心理学、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87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8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38名、博士后导师8名;学校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5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国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1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6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6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49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

类别 名单
国医大师 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
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 周永学、贺丰杰
思邈杰出人才 乔海法、唐志书
思邈学者 唐于平、邢玉瑞、 闫咏梅、袁普卫、张红
思邈青年学者 张岗、 郭东艳、张琪、王征、刘妍如、张小飞、王斌、陈艳琰、王宇
思邈新星 曲璇、李京涛、黄文静、王冲、许洪波、潘艳芳、杨新杰
全国优秀教师 贺丰杰(2014)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周永学、贺丰杰(2016)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唐于平(2014)、唐志书(2016)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唐志书(201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唐志书、唐于平、乔海法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 李京涛(2020)
国家青年岐黄学者 李京涛(2020)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5个学科在“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交叉学科4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学科建设项目31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类别)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3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2个,咸阳市重点专科9个;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

类别 学科名称
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 中医脑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内经学、中医康复学、中药化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文化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中医血液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
陕西“双一流”建设学科 中医学
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制药、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中医骨伤学科、中医养生学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中医消化内科、中医康复学(二附院)、中医心病学科、针灸学、中医脾胃病学(二附院)、中医脑病学科、中医肿瘤学、中医肺病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基础)、中药炮制学、中药制药工程学、中药资源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骨伤科、脑病科、肿瘤科、心血管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肾病科、针灸科、耳鼻喉科、心病科、重症医学科、治未病科、心血管科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中医眼科、肿瘤科、肛肠外科、肾病科、儿科、心脑血管病科、针灸科、血液病科、糖尿病科、妇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肺病科、老年病科、脾胃病科、中医护理针灸康复科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建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

类别 名称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医学、中药学
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制药工程、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预防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

  • 学生成绩

2021-2022学年,学校学生在第六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在线形态学大赛获三等奖1项,第一届虚拟仿真临床实验诊断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金微课大赛获二等奖1项 。

学校荣誉

时间 荣誉
2020年11月 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2022年3月 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国家局级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研究室9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3个、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中心(院)7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7个 。

类别 名称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级实验室 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中药鉴定学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藏象分子免疫学实验室、针灸推拿实验室、血证诊断实验室、脾胃病分子免疫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物理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中医骨病理与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医药分子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省级研究中心 陕西省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医脑病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研究室 陕西省胃肠病证方药重点研究室、陕西省痰瘀论治中医脑病重点研究室、中药配伍重点研究室、中医藏象理论重点研究室、骨退行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重点研究室、中药药效机制与物质基础重点研究室、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癌前病变重点研究室、伤寒学与经方辨治疑难病重点研究室、外科疑难病重点研究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1000余项;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6项;在Cancer Letters、Nano Research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奖项 等级 项目名称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脑病痰瘀毒损理论体系构建与临床验证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部分)

一等奖 陕产枣类及沙棘等药食两用资源的绿色产业链构建与示范应用
一等奖 秦巴特色太白七药资源价值发现及其产业化
二等奖 益气活血方药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二等奖 中药多糖分离纯化及衍生物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修饰研究
三等奖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体质基础研究与应用示范
三等奖 基于虚实相因病机运用加味薯蓣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陕西省科学进步奖

(部分)

一等奖 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成分研究及应用
二等奖 陕产特色资源太白楤木开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三等奖 佛胃康方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三等奖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精准预防研究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2023年5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3307平方米,藏有纸质印刷性文献141万余册,古籍4.1万余册,中医药古籍1.5万册,其中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四卷》《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四卷》《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明万历十五年(查1587年)内府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唐类函二百卷目录二卷》《华先生中藏经八卷》等古籍。学校还购置了《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403册,民国中医药期刊、栖芬室藏中医典籍精选14种,中医古籍珍本集成213种322册以及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等;有电子图书290万余册,数据库41个,其中34个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人卫临床医学库、医学素材库、爱如生古籍数据库、中国医学实训视频平台、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起点考研网等;3个外文数据库,包括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Ovid-LWW全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全文期刊库;4个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中医经典古籍辞书库、古籍馆藏数据库、秦岭中草药标本馆图像数据库、硕士论文库;每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800余种 。

  • 学术期刊

陕西中医药大学简介插图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荣获“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和陕西省优秀期刊。

《现代中医药》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81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是陕西省优秀期刊。

形象标识

  • 校徽

陕西中医药大学简介插图1

设计整体色彩以绿色烘托,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强大生命力;中心主体图案是一支有力的大手,寓意“支持、援助、服务、关爱”,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医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他也隐含了一只和平鸽,既象征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喻示医学校校莘莘学子发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图案的“大手”上方托起的是银杏叶。

“大手”与银杏叶整体又蕴含了一个“Y”,是医、药、语言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其读音仍为“Yi”。

在本图案内圆的右下方,有一个黄颜色的飘带,整体构成一个大写“Q”,是陕西简称“秦”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徽体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人团结、友爱和发奋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

精神文化

  • 校训

精诚仁朴

精诚:原取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名句“大医精诚”。“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以学这门“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愿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指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不虚伪,不妄欺。孙思邈论述“大医”要修养 “精”与“诚” 两个方面。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也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应该遵从的风尚。

仁朴 :仁:“仁”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要求个体“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这种认识始于汉代,人们称医术为“仁术”,称医家为“仁义之士”。强调“仁”与“术”的统一。认识到,“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做到有“仁心仁术”兼备。可见, 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

“朴”,是指本然样态的原木。《庄子》云:“无刀斧之断者为之朴”。又指纯真而无华饰。这里是指返朴归真、朴实无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包揽了师生员工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确,内涵丰富,辞精义达。四字校训古今融通,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无穷。且文理通用,雅俗共赏。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 校歌

《大医赋》

秦山苍,渭水长,岐黄圣地,药王故乡。

古风新韵续远志,国医学府,教研谱华章!

学如舟,教有方,医药工文,相得益彰。

杏林苑里展宏图,继往开来,桃李竞芬芳。

知名校友

姓名 备注
刘勤社 曾任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中医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王益民 步长集团执行总裁。
刘绍国 西安医学院副院长。
刘元琳 陕西省保健局局长。
袁瑞华 陕西省卫生厅医疗科研处处长。
刘少明 陕西省卫生厅厅长。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