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简介
西南林业大学(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西南林大,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为原林业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首批高校, 是以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为传统优势,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显著特色,理、工、农、文、法、管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院校,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变更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林业部直属的6所区域性林业本科院校之一。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2544.58亩,馆藏纸质图书193万册,电子图书近8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3个,标本馆藏有各类标本50余万份;设有22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83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有在编教职工1273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958人,硕士研究生3798人,博士研究生189人。
办学历史
1938年,云南大学增设农学院并设森林系。院址在昆明市呈贡火车站碓臼村 。
1946年冬,云南大学农学院迁回云南大学本部旧址——原农新村(现称)。
1958年,云南大学的农学、林学两系分出,单独成立昆明农林学院,并增设森林工业系,院址在昆明市北郊黑龙潭。
1960年,在林学与森林工业两系的基础上建成云南林学院。
1962年,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云南林学院下马,又与农学院合并为昆明农林学院。
1969年夏, 昆明农林学院迁到云南省宾川县;同年冬,昆明农林学院的农学、林学、畜牧三个系迁往寻甸,与云南农业大学合并。
1973年初,云南农业大学的林学系从寻甸迁来温泉秋木园,与新迁来的北京林学院合并成立云南林业学院。林学系仍保留原建制,改称亚热带林业系,当年开始招生。
1979年,北京林学院部分迁回北京,林业系七七、七八两级的学生随北京林学院回北京。留下部分仍作云南林业学院继续办下去,规模仍旧不变。
1983年,经林业部、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西南林学院。
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2011年8月,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正式全面移交西南林业大学管理使用。
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7年,新增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2年5月13日,加入云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
2023年6月3日,“西南林业大学自然影像档案馆”揭牌暨自然影像档案入藏仪式举行。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单位,开设83个本科专业,中外合作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0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工1273人,全校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166人、副高级职称336人。学校有国家、省部级以上人才共249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原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22人,其中,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5人、高端外国专家1人、创业人才1人、产业创新人才11人、教学名师9人、文化名家4人、青年人才90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省委联系专家13人,国家林草局教学名师3人,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林业和草原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7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类别 | 名单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 | 杜官本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杜官本、雷洪、郑志锋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林学教学团队 |
全国优秀教师 | 陈玉惠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 林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科学 |
省级教学名师 | 马焕成 |
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 马焕成、雷洪、田昆 |
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 马焕成、王娟 |
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 雷洪 |
省“青年拔尖人才” | 孙仕仙、程希平 |
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石卓、马焕成、木基元 |
资料来源:
注:名单不全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2个,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2个、B类高峰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个,A类高原学科2个。2022年获批云南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流学科3个、特色学科建设计划4个、新学科培育计划1个。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9项。获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500余项(含产学研项目52项),获省部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2个。“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胶粘剂与涂料》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胶粘剂与涂料》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
资料来源: |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含参与1项)。云南省首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云南省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荣获奖项 | 名称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林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路径创新 |
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 |
资料来源:
备注:名单不全 |
- 学生成绩
2018-2019学年,学校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或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或组织的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测绘技能大赛及相关学会(协会)主办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奖139个,省级奖142个。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批成立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检验检测中心1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个、创新联盟3个。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2个。有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10个。有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3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昆明市国际研发中心1个。设有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分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有各级各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2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4个、研究基地1个、智库2个,社科普及基地2个。
类别 | 名称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 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
西南地区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检验检测中心 | 国家业和草原局林木材与木竹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
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 | 云南玉溪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木材胶黏剂及胶合剂制品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云南省高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验室 |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云南省功能性花卉资源及产业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 |
云南省木质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云南省木质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实验室 | 云南省生物质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 |
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云南省生物质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云南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高校林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 | |
云南省高校森林康养重点实验室 | |
云南省高校生物质化学炼制与合成重点实验室 | |
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云南省高校森林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研究中心 |
资料来源:
注:名单不全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2010年至今先后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0项。2023年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8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798074册,电子图书626138册,纸质期刊近1502种,电子期刊472289种;订购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16个,外文数据库12个。
- 学术期刊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森林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该刊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农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1989—2015年,在全国和云南省评比中,该刊已13次获奖;1999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该刊已连续4届成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5年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第七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2018年再次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第八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与21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非洲马里共建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各1所,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孔子课堂外方负责人获首批“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获批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合作共建亚太林学院;通过各类留学项目选派优秀师生赴外学习深造,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外籍专家曾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云南省政府“彩云奖”及云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地方高校新建基地。留学生生源国覆盖五大洲20余国,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留学生及非学历留学生。学校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连续数年面向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国等27个经济体举办国际培训班,培训林业中高级官员和科研人员百余名。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普洱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图案由内外两部分结合构成,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为校徽基本图形。基本图形由上下两部分共同构成一棵“智慧之树”,凸显西林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的大学风貌,上半部分云状造型的树冠,象征西林位于“彩云之南”的地域特征,下半部分由五本打开的书组成,象征西林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生命的绿色,象征西林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图案简洁大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象征西林以林学和生物环境类学科为根基的学科优势,象征西林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己任的办学特色,象征西林在“彩云之南”红土高原上的巨大发展潜力,它是知识的阶梯,是飞翔的鸿鹄,是绿色的希望,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智慧之树”。
精神文化
- 校训
树木树人 至真至善
“树木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木”是林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科特色,“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和根本任务。无论是“树木”还是“树人”,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树木”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树人”要经得住社会实践的检验。“树木”是西林孕育成长的根基,没有1938年成立的云南大学森林学系,就没有现在的西南林学院。“树人”是西林发展壮大的体现,没有1978年独立建校以来几代西林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拼搏奉献、团结进取”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学科多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才辈出的西南林学院。“树木树人”,既能较好地体现林业高等教育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突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还蕴含着学校孕育生成、几经分合,从立校、迁校、建校到强校的发展历程。
“至真至善”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学理在于求真,事理在于求善。“至真”就是要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至善”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追求,旨在要求善待万物、追求和谐,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真至善”就是把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善待自然、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相结合,是做学问与做人的最高境界。“至真至善”,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有博学笃行,锲而不舍,才能最终达到至真至善。至真、至善则至美,至美则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共建文明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协调发展,是西林师生的共同心愿。“至真至善”,既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还是广大师生的行为规范。
校训“树木树人 至真至善”,前后呼应,相辅相成。“树木树人”是办学宗旨和目标,“至真至善”是办学理念和手段。“树木树人至真至善”,既有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概括,又体现出学校所承载的历史责任和西林精神,还融会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精神。
- 校歌
《林业大学生之歌》
词:姚宁华
曲:王红兵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白杨
理想的根须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啊……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 茁壮成长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成长…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白杨
要把那绿色染遍祖国的山岗
千山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啊……啊……
千山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增添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