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简介
天津城建大学(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位于天津市,是天津市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天津大学第四分校,依托天津大学开办本科教育;1979年,更名为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59.5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32万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在校生规模18000余人,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400余人。
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决定:天津自筹经费建立大学分校。在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任务外,全市再扩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进行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称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划归建工局主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0年7月14日,学校由单一的工民建专业,调整为三个专业,即:工民建、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标志着天津大学建筑分校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1980年9月,学校开始参加市高校统一招生。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处建议:“在办好现有建筑分校基础上,经过三至五年过渡成为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谭绍文联合签署文件:“从82年1月1日起建筑分校划归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双重领导。”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刘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领导视察学校,确定对建筑分校实行“由城建系统扶持,为城建系统服务”的办学方针。
1982年8月,增设建筑学、硅酸盐、燃气供热三个专业。
1983年8月25日,学校四个专业的首批487名毕业生,分配到市区及四郊五县约50个单位。
1984年9月24日,学校综合教学楼——“勤业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
1985年7月6日,副市长姚峻在市建委总工孙连溪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确认改建学院,并建议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岭同志批准移址新建。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决定:待市政府批准该校2700名在校生发展规模后,在市西郊侯家台外侧拨地二百七十亩作为发展学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万平米;校名定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决定,将天津理工学院土木系整建制划归建筑分校。
1986年8月28日,根据市城建工委及建工局党委通知,天大建筑分校党的关系归属市城建工委。
1986年9月18日,李瑞环市长、毛昌五顾问等领导,审查了该校新校址规划方案,通过了“一主二配带群楼”的设计方案。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开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城市建设学院的论证会。建设部教育局副局长秦兰仪和高教处处长谢思忠专程从北京来津听取论证。龚小道校长汇报了建筑分校的现状。经论证,与会的同志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一致同意将“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的结论意见。
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87]教计字第223号文件,批准在天大建筑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定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为三千人;设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制品、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及城市燃气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从88年开始正式招生。
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础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图书馆两项工程正式开工。
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首次招收的新生报到。共招学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1988年9月4日,学院举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暨首届新生入学典礼”大会。
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老市长李瑞环同志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题写院名。
1993年6月19日,学院新址工程通过验收。
1994年12月1日-5日,国家教委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该院进行以教学工作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核。1995年2月12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在电教馆举行。
1996年4月8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结论的通知》,批准该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顺利通过。
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2002年9月10日,第18个教师节之际,学校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新题“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
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党《关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党的关系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问题的批复》颁布:“同意将天津城建学院党的关系由市委规划建设工委管理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
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津教委[2005]91号文件《关于报送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做出批复,同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立项。
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
天津城建大学
2013年4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升格为天津城建大学的申报获得通过 。
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与波兰两所工业大学联合申请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
2020年9月27日,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400余人。其中国家级工程项目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3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8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4人、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青年科技优秀人才3人、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拥有6支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支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天津市“项目+团队”创新类B级团队、1支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支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团队。获评天津市教学名师14人、天津市教学团队15支。
类别 | 名称 |
双聘院士 | 汤鸿霄、王思敬、李猷嘉 |
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 | 杨洪兴 |
天津市131第一层次 | 费学宁、赵瑞斌 |
政府特贴专家 | 李忠献、杜东菊、朱世和、韩文峰、胡建平、费学宁 |
天津市教学名师 | 徐光文、崔恩第、胡建平、李自林、赵坚 |
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 | 结构安全与防灾、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历史街区保护与绿色更新关键技术、水处理理论和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材料、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安全与防灾 |
注:参考资料来源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土木工程)、1个天津市一流(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6个天津市重点学科。
- 学位点
类别 | 数量 | 名称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14个 | 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化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 10个 | 计算机控制与建筑智能化、建筑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测绘与3S技术、城市热能工程、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工程施工装备及其自动化、环境材料与技术、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管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 11个 | 汉语国际教育、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风景园林、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
- 重点学科
类别 | 数量 | 名称 |
天津市一流学科 | 2个 | 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
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 4个 |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 | 6个 | 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
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 | 4个 | 绿色低碳建材新技术、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城市水资源化和智能水务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天津市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新工科专业,1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2个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19个专业实行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改革。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天津市一流建设课程3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天津市精品课程12门、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天津市“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2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12部、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1部。拥有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天津市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1个,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示范基地1个。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土木工程 |
天津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 | 建筑电气智能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规划、网络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艺术设计 |
天津市精品课程 | 材料力学、数据结构、结构力学、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系统工程与运筹学、传热学、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应用统计学、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桥梁工程 |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能源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 |
- 学生成绩
2012年,该校本科生实际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共2753人,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9 篇,其中 1 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46名,同时评选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10名。其中1人获得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在2012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中,专家组针对 “规章制度”、“网络管理”、“文本质量”和“整体印象”四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价成绩分别为:“好”、“良好”、“好”和“好”。
2008年至2013年4月,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3项;在历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均获得团体优胜杯;有46支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队获得天津市先进示范队荣誉。
拥有一支女子足球队,获得2010年、2011年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亚军,2012年全国女足足协杯冠军,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铜牌;2011年有4名队员入选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荣获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冠军。获得2008年度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荣获2007—2011年度天津市文明单位,获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先进单位,2012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建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平台26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和天津市工程中心8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人文社科基地1个、高校智库1个、天津市科技创新智库1个、天津市成果转化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天津市科普基地4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
该校拥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建筑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与保护研究所、绿色建材研究所、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复生态研究所、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智能化研究所、现代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历史城镇规划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
类别 | 数量 | 名称 |
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 | 1个 | 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1个 | 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天津市工程中心 | 7个 | 天津市滨海软土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绿色住区建设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与检测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燃气高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化工废水源头减排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 |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 4个 | 天津市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建筑绿色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1个 |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
天津市高校智库 | 1个 | 城市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
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 | 1个 | 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 |
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1个 | 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建设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2项;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8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91部;发明专利授权200余件。2019年首次获批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2020年首次获得天津市专利奖。近三年年均科技经费1.1亿元。
学校近五年在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处理与环境治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2014年首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实现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到校科技经费近3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9项。
该校先后有200名科技特派员受市科委委派进驻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市建委、武清区政府、津南区政府、天津住宅集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多家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开展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借助各类平台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决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建有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了包括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环境检测公司等12个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0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储备库》;被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研究成果20项,其中获市主要领导直接批示4项,获得市优秀咨询成果奖3项;开展科普活动20余次、文化成果展10余次、艺术成果展30余次,科技成果展10次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天津城建大学图书馆内有纸质图书132万余册,电子图书283万册,电子期刊3.5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200万册,音视频29万小时。图书馆为天津市高校图书馆联盟(T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以及全国建筑院校情报网成员馆。
- 学术刊物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2—143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5年公开发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为双月刊,每双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经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心审定,《学报》入选第二、第三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交流合作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与17个国家的42所院校及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外16所大学开展了26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1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短期学生交换项目,2个教师培训项目,1个境外办学项目,2个联合研究中心项目以及1个海外实践基地项目。其中与丹麦VIA大学合作举办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已招生七届。
学校邀请国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1000余人次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主办和承办13场国际会议。获批天津市外专引智项目、教委特色项目90项,被评为“天津市外专引智示范单位”。支持500余名师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联合兄弟院校共建了巴基斯坦“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联合建立了“基础设施防护和环境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天津市第三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文化传统
- 校标
标志整体构图外圆内方,寓意“智圆行方”,体现学校推崇“知识广博周备,言行方正不苟”作风。颜色为“城建蓝”(四色印刷标准:C100,M70,Y10,K30),体现学校对科学理性的追求,符合理工科大学的国际化潮流。
外部图形为带有中国古代城墙建筑造型的圆环, 体现学校是一所以“城建类”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城墙有35个墙垛,与中间“1978”建校时间相呼应,寓意学校历经35年奋斗成功更名大学。
核心图案外部为两个正方形叠加结合,寓意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寓意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体现学校“创新发展”。构成八角形,寓意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体现学校师生来自“四面八方”。中间由5个实体正方形和连接线组成,5个正方形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心为“土”,与十字线相结合,寓意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体现学校“开放办学”。
中文校名由李瑞环同志亲笔题款,英文校名由Aril字体经美术修饰而成。英文校名在上、中文校名在下,体现学校立足地方,面向世界。
- 校训
重德重能 善学善建
“重德重能”是对学校优良传统的凝炼升华,意为教书育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重德要重品德、重职业道德;重能要重综合素质、重动手能力。
“善学善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炼创新。“善学”语出《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善建”语出《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意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实践,知由行出,知行合一,成为服务城建领域的卓越建设者。
校训意蕴深涵,激励广大师生勤修好学之德,妙用善学之法,创建经世之业
知名校友
姓名 | 职务 |
韩培俊 | 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 |
王学旺 | 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 |
李春梅 | 天津市规划局常务副局长 |
张文龄 | 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
康庄 | 天津住宅集团副总经理 |
宋克新 | 海泰大厦建设项目建工专家 |
王强 | 天津市西青区建委质量监督站副站长 |
卢冠华 | 作家 |
曲哲 | 奥普拉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海河杯金奖项目经理 |
李琍 | 南京市劳动模范 |
林正山 | 江苏校友联谊会会长 |
袁栋 |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创新工程奖)获得者 |
李冬娜 | 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队员 |
韩鹏 | 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队员 |
所获荣誉
时间 | 名称 |
2020年12月25日 | 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