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简称“浙传”,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党员教育示范培训基地、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学院由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78年)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4年)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签订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协议。201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获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杭州钱塘和桐乡乌镇两个校区,占地1355.14亩,总建筑面积64.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3.7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总量183.4万册,电子图书173.3万册,电子期刊136万册,学位论文959万册,音视频10.3万小时;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中心),35个本科专业;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在校生13700余人,研究生740人,留学生200余人,教职员工约1400人。
浙江广播电视学校
1978年,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初创时期是一所培养新闻与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中专学校,由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主管。校址位于余杭和临安交界一个叫万市的山村。
1982年11月,学校搬迁到杭州市拱墅区时称“第二文教区”内的舟山东路65号。
2000年,学校成为一所具备一定规模、办学特色鲜明的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要使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本世纪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号召,国家广播电视部与浙江广播电视厅合作筹建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以培养较高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
1984年4月,国家广电部下达《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学校事》,以正式文件批复浙江广播电视厅同意扩建、合办一所广播电视新闻学校。同年10月,国家广电部正式作出《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的决定》。
1994年,学校经国家广电部同意、报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5月,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广电学校与已经转制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广电高专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待办学条件达到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定时,再向教育部正式申报成立。
2003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与此同时,新校区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顺利建成。
2007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的批复》。
2010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签署了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协议。
2011年9月,桐乡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同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获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1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3年,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5年,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成立。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8年3月,浙江传媒学院航空学院揭牌成立。5月,浙江传媒学院创业学院荣获“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称号。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约1400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引才计划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重点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引才计划入选者2人,省“151人才工程”各层次培养人才32人,省级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四个一批”人才8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5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才2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行业高端人才5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俊杰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王俊杰、梁碧波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王俊杰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徐小洲、王俊杰、梁碧波、沈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徐小洲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徐小洲、倪学礼
“钱江学者”特聘教授:黄敏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杨超
“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徐小洲
“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张解放、黄敏
“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何仁富、陈兵、吴艳彧、王国勤、李新祥
“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詹成大、李贞、李晋林、温怀疆、吴生华、方建移、王保华、周朝霞、章洁、卢炜、鲁连显、钟丽茜、李涛、徐爱华、吴爱芳、陈奕、卢睿蓉、曾胜、赵莉、张少飞、薛林峰、陈凌广、李文冰、韩程、杨超、赵礼寿
省、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四个一批”人才:鲁强、倪学礼、傅拥军、沈苇、翟量、吕帅、吴文瀚、冯哲辉
省高校教学名师:何仁富、周朝霞、郑亚楠、常青、王平
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姚争、詹成大、张解放、徐方迁、张雷、孙燕、吴爱芳、李新祥、钱归平、黄鸣刚、陈翼翔、钟丽茜、姚望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领军人才:黄敏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杨超、张雷、陈翼翔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王润、万波、齐峥峥、陈成、金晟、袁艺、裴雪莱、戴哲
浙江省“新光计划”电影类青年人才:黄竞天
文化艺术创作人才:沈苇、刘业伟、杨超、陈咏、陈奕、罗攀、韩忠、傅拥军、鲁强、雷涛、翟量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中心),35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艺术类专业1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省一流学科(A类)2个,省一流学科(B类)2个,校培育学科13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中外合作培养硕士学位项目(视觉传媒)1个。
省一流学科:戏剧与影视学(A类)、新闻传播学(A类)、信息与通信工程(B类)、公共管理学(B类)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艺术、汉语国际教育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省级教学平台11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1项,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31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省级教材41部,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12门、省级一流课程17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传播学、广播电视工程、网络工程、戏剧影视文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联手行业产学合作培养广播影视人才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音乐表演、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
“十三五”浙江省优势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学
“十三五”浙江省特色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文化产业管理、摄影、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技术
省级重点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戏剧影视文学
省级精品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业务、电视导演基础、影视剧创作、传媒导论、中外礼仪基础(资料不全)
对外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10余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学校是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单位,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博尔顿大学合作举办本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密苏里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展多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学校是教育部国际人文交流与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国家留基委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单位、教育部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项目单位、浙江省浙非高等教育合作伙伴计划成员单位、浙江省对台交流基地、浙江省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单位。
研究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有全国性及省部级科创机构(平台)12个。
全国性研究机构: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省级研究机构: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浙江省社会治理与传播创新研究院
校级研究机构: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网络治理创新研究基地)、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诗路智库、英国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科研与创作项目100余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9项,主持省部级科研与创作项目300余项;“十三五”以来,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飞天电视剧论文评选一等奖1项,星光电视文艺优秀评论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青年奖1项;在艺术创作方面,大型舞台音乐剧《红船往事》获浙江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设计作品获德国红点至尊奖,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指导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大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等。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3.7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总量183.4万册,电子图书173.3万册,电子期刊136万册,学位论文959万册,音视频10.3万小时。
《未来传播》面向未来新媒体与新闻传播技术、方法、理论等方向开展研究,版块设置如下:媒介社会、影视艺术、网络文化、媒介融合、出版研究等。2021年,《未来传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扩展版目录(2021-2022)。
文化标识
- 校训
敬业、博学、求真、创新
敬业:勤勉笃实,爱岗奉献;潜心学术,诲人不倦;勤奋刻苦,学而不厌。
博学:博于问学,追求新知;虚怀若谷,求知若渴;刻苦钻研,锲而不舍。
求真:上下求索,献身真理;感悟理性,严谨务实;知行并重,求做真人。
创新:审时度势,引领潮流;除弊兴利,革旧布新;志存高远,与时倶进。
- 校标
学校的校标由核心图案和中英文校名组成。图案呈现长条形,图形右边有弧度,为字母“C”的抽象变形,C为Communication的首字母。标志释义如下:
一面旗:举旗铸魂,红色基因
一本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一组波:光声电波,传媒境象
一条河:溪流入海,奔竞不息
一只鸽:白鸽飞翔,放飞梦想
- 校旗
校旗为长方形,基本尺寸为2400mm×1600mm。旗面中间为完整的校标,旗面底色为红色,校标和文字为白色。学校的标准色为“传媒红”(C:0 M:93 Y:61K:0 ;R:251 G:30 B:71;PANTONE1925C)。
- 校歌
《浙广是一条河》
浙广是一条河
每一朵浪花都是深情与执着
浙广是一条河
我们在里面尽情地逐浪
浙广是一条河
一条年轻的河
它没有悠长的源头
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河床
没有古渡 没有老柳
岸上的草地才绿了十多个春秋
可我们
已看到了大海般的脉络
浙广是一条河
一条碧波荡漾的河
河的梦想 河的情操
招引我们踏风而来
带着满怀的激情和千年的追求
等待每一次潮起
每一次霞落
堤岸高举着我们
风儿正栖在肩头
让我们扬起信念的风帆
光荣和骄傲在前方多情地闪烁
浙广是一条河
我们崇拜奔腾的姿势
浙广是一条河
我们珍惜历史的每一次赋予
浙广是一条河
每一道波浪都饱含着关怀和焦灼
老师啊 在浪峰上
给我们讲述老水手的故事
不因短暂的搁浅而退缩
不因一时的破浪而自满
春天时际的岸口
您的身影在灿烂的桃花汛里
雕塑成最灿烂的一条
浙广是一条河
峰起峰落
演绎着岁月的悠悠深情
将青春写进高远的天空
奋斗 在这一刻
定格成辉煌的旋律
浙广是一条河
一条生机勃勃的河
桨声远处是河的方向
为了今日的峥嵘明日的风流
我们心系方舟
同为大河奔流
社团
浙传媒体(艺术团队)
浙江传媒学院先锋通讯社
实验电视台
未来之星广播电台
浙江传媒学院主持人协会
浙江传媒朗诵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