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简介
宜春学院(Yichun University)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为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学校”、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市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新校区三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设有19个教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有教职工151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3人,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
学校溯源
- 宜春师专
1958年4月,中共宜春市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南昌专区师专、医专、体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经省委批准,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设有中 文、数理、生化、医学、体育五个专业。
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6月,九江大学撤销,并入宜春师专。
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销宜春师专;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销。
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春分院。
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
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 宜春医专
1958年9月25日,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成立;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
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
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销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
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
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省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
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 宜春农专
1959年6月,宜春农学院创办。
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
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
1968年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
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
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
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
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
- 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
1979年,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
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
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
- 现代产业学院
2022年1月13日,宜春学院举行现代产业学院签约揭牌仪式。学校分别与江西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宜春市硒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共建硒与大健康产业学院
- 宜春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2年12月29日,宜春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揭牌。
合并升格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宜春学院。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2015年,获批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批江西省唯一的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同年,获批“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201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学校”;同年,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获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51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41%以上,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比例81%以上,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人选、省金牌教师,井冈学者,四个一批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70余人次。学校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仙辉等100多名高级专家为客座教授。
类别 | 名单 |
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郭孟萍 |
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 李建军、谢芳、易剑锋 等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4个。
类别 | 名称 |
专业学位硕士点 | 药学 |
省级 “十二五”重点学科 | 伦理学、微生物与生物化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物遗传育种学 |
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 | 药学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教育部“新农科”项目2项、“新工科”项目1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有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生物工程、农学 |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园艺 |
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 临床医学、动物科学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 宜春学院—中软国际基地 |
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 创造学 |
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环境科学、体育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园林、财务管理 |
省级特色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医学美容技术、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 |
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旅游管理、英语、临床医学、药学 |
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科学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示范中心 |
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科学、园林 |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大学英语、应用钢琴等 |
-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0多项;出版教材4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获批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项目1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项20多项,国家级一等奖100多项,省级一等奖240多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6个,省文化厅重点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类别 | 名称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院士工作站 | 省级“天然药物创新”院士工作站等 |
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 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室验室、赣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赣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基地) | 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宜春学院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中心 |
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赣西民俗美术创作研究中心 |
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年来,教师年均科研经费超6万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其它各类项目1500余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3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300余篇。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198万册,电子图书146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7个。
- 学术期刊
《宜春学院学报》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宜春学院主办的省级学术出版刊物,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集期刊,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设有理、工、医、农、文、史、哲、经济、法律、教育、管理等11大学科门类方面的学术研究栏目,分社会科学(1、2、4、5、7、8、10、11期)和自然科学(3、6、9、12期)出版。其社会科学版常规栏目是“哲学与政治研究”、“法学与社会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历史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特色栏目是“宗教研究”、“翻译研究”;自然科学版常规栏目是“理学研究”、“计算机与工程技术研究”、“医学研究”、“生命与环境科学研究”、“体育研究”、“教学研究”,特色栏目是“国家基金项目”(省优秀栏目)、“药物研究与开发”。 [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办学。2018年,经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与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国家级汉语教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2020年,与俄罗斯萨马拉社会与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音乐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
形象标识
- 校徽
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
学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我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整体形式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现代感。
精神文化
- 校训
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 大学精神
忠诚 大爱 求是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