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科大学简介
广东药科大学(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简称“广药大”(GDP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是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整合药学联盟牵头单位,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广东药科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更名为广东药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广州(大学城、赤岗、宝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校本部位于广州大学城;设有19个学院(部)、2个研究院(中心)、2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开设4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849人,其中专任教师1522人,全日制在校生约2.4万人;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历史沿革
●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58.06~1978.12)
1958年6月23日,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成立;9月,学校首届学生入学,但受到“大炼钢铁”运动和“人民公社卫生”工作运动的冲击被迫停课。
1959年3月,正式复课。
1966年6月,受“文革”影响被迫停课。
1970年8月,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广东省广州医士学校、广东省广州卫生学校合并为“广东省卫生学校”(1981年停办)。
1973年6月,广东省革委会恢复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开设卫生、医药、口腔3个专业。
1977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学校开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
●广东医药学院(1978.12~1994.02)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广东医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1994.02~2016.03)
1994年2月,广东医药学院更名为”广东药学院”,成为中国第三所独立建制的高等药科学校。
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02年,学校进驻广州大学城;中山校区正式动工建设。
200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广州铁路局广州铁路中心医院转制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并更名为“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4年,学校通过全国首批药学专业认证。
●广东药科大学(2016.03~至今)
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 12月,获广东“省市共建本科高校”不少于5亿元的专项经费及省财政配套资金支持。
2017年6月,新增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9月,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正式动工建设;12月,由广东药科大学发起成立的“中国整合药学联盟”成立;同年,云浮市中医院转制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挂牌“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20年12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广东药科大学入选广东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名单,拟申报药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21年2月,学校成为国家药监局药物警戒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2021年7月26日,根据教育部公示《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广东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获2020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2家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开设49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849人,其中专任教师152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90.5%(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超4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47.2%,共有研究生导师1173人(其中校内导师415人,外聘导师245人,合作导师513人)。其中拥有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珠江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等16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6个。
类别 | 名称 |
全国模范教师 | 张德志 |
全国优秀教师 | 吕志、毋福海、张居永、梁生旺 |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郭姣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郭姣、朱家勇、朱盛山、杨湘宁、罗季儿、罗集鹏、黄小玲、陈一岳、王启华、居绍敬、李玉冰、谢苑灵、黄少平、陆也民、梁仁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荣向路 |
广东省教学名师 | 毋福海、赵越、黄树林 |
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 郭姣 |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 郭姣 |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 王丽京、毋福海、何兴祥、杨帆、沈志滨、张荣、王秀芳、臧林泉、刘云军、杨全、严春艳、李国营、黄宏靓、荣向路、曹华、田勇、毛建文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 药学优秀教学团队(何祥久) |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 陈思东、黄树林、邹宇华、杨翌、杨帆、龚长华、文建传、沈雪梅、黄雪薇、洪铭范、吕竹芬、董艳芬、刘靖、黄泽波、李映红、张黎 |
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 陈志强、梁本恒、文建传、陈志澄、赖慕贤、梁仁、焦静贤、宋士德、房志坚、张德志、吕志、毋福海、朱永缃、周怡、刘基柱 |
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 | 巫宏星、林汉森、沈国胜、王庆雄、龚长华、郭丽冰、宋粉云、陈红红、罗漫 |
学科建设
学校临床医学学科2017年率先跨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持续至今,化学、药理与毒理学于2020年、农业科学于2021年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药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并列第21位。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建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药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居并列第21位;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ESI学科总排名居全国高校第223位。
重点学科 | |
类别 | 名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 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分析 |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 药学 |
校级重点学科 | 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剂学、中药学、生物学、药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内科学、外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术学位授权学科) |
|
.生物工程(0836) | 生物制药与材料工程(083601)、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083602)、免疫治疗与细胞工程(083603) |
基础医学(1001)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1)、免疫学(100102)、病原生物学(100103)、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4)、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0105)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1)、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2)、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3)、公共卫生信息学(100404) |
中西医结合(1006) |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 |
药学(1007) | 药物化学(100701)、天然药物化学(100702)、药剂学(100703)、生药学(100704)、药物分析学(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药理学(100707)、社会与管理药学(100708)、医药经济学(100709) |
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及领域) | |
生物与医药硕士(0860) | 制药工程(086001)、生物技术与工程(086002)、食品工程(086003) |
临床医学硕士(1051) | 内科学(105101)、shenjiingbing学(105104)、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5110)、外科学(105111)、骨科学(105113)、妇产科学(105115)、眼科学(105116)、麻醉学(105118)、临床检验诊断学(105120)、肿瘤学(105121)、放射肿瘤学(105122)、放射影像学(105123)、核医学(105125) |
公共卫生硕士(1053) | 疾病预防控制(105301)、职业病防治(105302)、食品安全(105303) |
护理硕士(1054) | 重症监护(105401)、慢性病护理(105402)、母婴护理(105403) |
药学硕士(1055) | 制药工程与技术(105501)、药物研发与转化(105502)、药品检验与分析(105503)、临床药学与应用(105504)、药品流通与管理(105505) |
中药学硕士(1056) | 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105601)、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105602)、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应用(105603)、中药药效评价与应用研究(105604)、中药资源开发与品质评价(105605)、中药炮制原理与饮片质量标准研究(105606)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8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0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计11门;拥有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8个,国家大学生教育基地子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1个。在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中,学校陈思东、王益玲、李东月、陈瑶、黄合婷等教师合作完成的《应用型医药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项目获一等奖。有2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2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及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药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培育建设学院。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
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药学、临床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生物制药、临床药学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预防医学、生物技术、中药制药、卫生检验与检疫、应用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制药工程、药物化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康复治疗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物流管理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 |
广东省特色专业 | 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技术、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 | 生物技术、预防医学、中药学、药学、工商管理、应用化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 生物制药 |
国家级大学生教育基地子基地 |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综合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医学院技能培训中心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中药学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学概论、流行病学、卫生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剂学 |
●附属医院
类别 | 名称 |
直属附属医院 |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广东药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浮市中医院) |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新海医院) |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新市医院) | |
东莞市茶山医院 | |
广州仁爱天河医院 | |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新天生殖医院 | |
参考来源: |
交流合作
根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广东药科大学先后与海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合作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各类在校留学生400多人,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与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了多个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与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批联合培养基地和近500个校外教学实践合作基地。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建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4个。 [1]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广东药科大学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广东省重点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联合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此外还设有中医药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平台级别(类别) | 名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 高脂血症调肝降脂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中药数字化质量评价技术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药材生产与开发重点研究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 脂代谢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中药制剂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 |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 |
广东省重点研究中心 | 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技术候选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化妆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药物缓控释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中药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联合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广东药科大学中英生物资源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 |
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药物控释制剂重点实验室 |
校级研究机构 | 中医药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开发研究所、生物制药研究所、新药研发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学报编辑部、整合药学研究院等 |
参考来源: |
建设成果
●承担项目
截至2014年,广东药科大学共承担科研课题共50余项,其中国家级基金课题5项,省级课题20余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的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重点实验室共获得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联合项目和广州市科技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5项。
●获得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优势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FTZ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共538项;成功申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中药1.1类创新药“脑脉通颗粒”临床实验批件;制定橘核盐橘核,炒茺蔚子国家药典标准并纳入2020版中国药典。近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奖、国家专利奖等。
类别 | 名称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调肝启枢化浊法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郭姣主持) |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中药复方防治高脂血症临床与实验研究(郭姣主持) |
国家专利优秀奖 | “一种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发明专利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广东药科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图书181万余册,其中医药卫生类R—R9图书共7万多种53万多册;每年订购各类型中外文报刊2500余种,并与国内多所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馆藏文献中,美国《化学文摘》收藏最早年限自1937年起,是广东收藏该检索工具历史最久远、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引进和自建有中外文数据库和特色资源库9类50多个,包括化学文摘(CA)、美国化学会会刊(ACS)、Dialog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等;有医药及相关类外文电子期刊达8000多种,中文电子期刊16000多种。
●学术期刊
1.《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是国内三家药学院校学报之一,原名《广东药学院学报》,2017年改为现刊名。2008-2012年连续三届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9-2015年先后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1、2015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2012年本刊入选“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2017年本刊荣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2018年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所设栏目有药学研究、中药学研究、医学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前沿等。
2.《整合药学杂志》
《整合药学杂志》英文刊(Journal of Holistic Integrative Pharmacy,JHIP)是由广东药科大学主办、香港Southern Medical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合作出版的国内首种整合药学英文学术期刊。于2020年9月出版第1期,现为季刊。本刊旨在发表国内外整合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际整合药学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主要刊载药学与传统医药、药学与现代医学、药学与现代新兴技术、药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药学与人文相结合等融汇药学各相关学科方法与知识的论文。栏目:设理论探讨、教育研究、实验研究、综述/微型综述、观点/亮点、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等。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2022年12月 | 广东药科大学科技园入选为2022年广东省省级大学科技园。 |
形象标识
●校训
药学中西,医道济世
“药”,是指治病救人的物品,包括中药与西药。“学”,作动词解,是学习,研究、实践、探索、掌握,应用;作名词解,是学问,学识,学术,学科,学理,学养,学校,学院,可以延伸理解为知识或技能。“药学”,是广东药科大学的名号,又是广东药科大学的主要学科。“中”,这里意指中药,中医,中药学,中医学;延伸意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中医药优秀文化传统。“西”,这里意指西药,西医,西药学、西方医学知识精华。“中西”,二字结合在一起,解释为中西合璧,中西医药结合。“药学中西”精辟地涵括了广药“突出药学、预防医学”的办学优势和“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医药大学的办学定位;突出了广东药科大学的主导学科内涵,亮出了广东药科大学的学校名号,传达了学校弘扬祖国五千年中医药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感、坚持中西医药结合的教学方针等极其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学内涵;激励广药人学习掌握中、西方药学之精华,对中、西药学知识兼容并蓄,以中西医药结合的知识和技能,为延续人类生命与健康做出有益贡献。
“医”,即医学、医生、医疗、医术;“道”,道理、道德、道义、道行,这里指道德、品格、学识;“医道”,一语双关,既指药学和医学规律、医学知识、医疗技术与技能;又指行医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做人原则。“济”,意即帮助、救援、惠济,救死扶伤;“世”,即世人、大众、社会;“济世”,指扶助社会,普惠天下,关爱生命,守护健康,解救患者于病痛之中。“医道济世”,即广药人运用所学之医药学知识和医疗技术,以仁义博爱之德行,济世惠人,救死扶伤;为人类、为社会、为守护生命和健康,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
“药学中西,医道济世”,从“药学”和“医道”两个方面,凸显广药本色,具有鲜明个性。前者传达广药办学方向、教学方针、学校定位,核心是一个“学”字;后者诉求广药人的社会实践、人生价值、奉献精神、理想实现,重在一个“行”字。“药学中西,医道济世”可以通俗地解读为:广东药科大学将遵循“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以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中医药优秀文化传统为使命,坚持中西医药结合的教学与实践道路,传承“悬壶济世”的传统美德,关爱生命,守护健康,普惠天下,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
●校徽
广东药科大学校徽由采用毛体校名书法的全称、英文简称GDPU、象征医药和生命的橄榄枝、象征广州市的木棉花以及充满活力的广药人、1958年建校日期等元素构图设计而成。
校徽中心是广州市木棉花的简约造型,一目了然地传达了广东药科大学的地理位置,突出广东药科大学作为全国三所独产建制的药科大学在南中国的地位。花形上方是一本打开的书页的抽象变形,体现院校的特征,传达了广东药科大学的文化内涵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木棉花上是代表“医”和“药”的两个字母“Y”、“Y”的艺术变形巧妙组合:体现医药结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两个“Y”字母的造型与头上转型组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健康体魄的展翅高飞的“人”,象征广药人对未来的展望,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奋发精神。
校徽外环用“Y”字母构成的橄榄叶,体现广东药科大学“关爱使命、守护健康”的办学宗旨。校徽的“天”和“地”是广东药科大学全称和英文简称,寓“顶天立地”之意,富有现代感,传达出广东药科大学与国际接轨的强劲发展态势。
校徽以深蓝色为标准色,代表知识的海洋、科技的深邃、理性的思考,是广药大师生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展翅翱翔于知识海洋的精神象征。
●校歌
《为中华医药谱新章》
歌词:
扎根在南粤的沃土
木棉花绽放着火红的理想
奔腾起珠江的豪迈
橄榄枝绿色着生命的希望
走过峥嵘岁月
历史镌刻着我们的光荣和梦想
迈入崭新的世纪
时代召唤着我们创新发展铸造辉煌!
我们广药人 尚义、求真、励志、笃行
岁岁桃李育芬芳
我们广药人 药学 中西 医道 济世
为中华医药谱新章*
为中华医药谱新章
文化活动
广东药科大学举办有“青春飞扬”校园歌手大赛、女生节、“和谐杯”宿舍文化节、“魅力之星”商务风采大赛、社团文化月系列活动、运动会、“生科杯”篮球赛、艺术团汇报演出等活动。2013年5月,学校第十届“青春飞扬”校园歌手大赛决赛举行,有来自大学城、赤岗、中山三大校区的共12组选手参加;2014年9月,学校庆祝国庆六十五周年暨2014年迎新晚会在该校大学城校区体育馆举行;2015年6月,学校艺术团2015汇报演出—“时光里的秘密”在体育馆举行;2015年11月,学校举行“生科杯”篮球赛。
2023年5月,2023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广东药科大学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开放展示人类胚胎发育标本,包括56天“袖珍胎儿”到十个月分娩前的胎儿标本 [。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刘晟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翟理祥 |
党委副书记 | 巫宏星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凌子平 |
副校长 | 黎锦城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邢晓辉、甘远洪、肖炜、杨全 |
参考来源: |
知名校友
截至2020年3月20日,建校以来共培养了13万多名医药及相关行业毕业生,在广东省600多家医药企业中,由校友创办或担任高管的超过1/3。
类别 | 名称 |
刘荣 | 美国Austarpharma公司总裁、首席科学官,博士,国际“难溶性药物领域”专家。 |
梁灼辉 | 美国Pfizer(辉瑞)制药公司(世界第一大药厂,500强企业)研究员,化学药物研究领域专家。 |
陈义生 | 美国Abbott(雅培)制药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制药研究中心研究员,药物配方设计领域专家。 |
郑重 | 广东安健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
洪江游 | 广东中瑞医药有限公司、海南中瑞康芝制药有限公司、广东省医药贸易中心董事长。 |
李子烘 | 美国安士药业公司总裁。 |
吴少文 | 雅芳(中国)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陈昆南 | 广州白云山天心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
申洪 | 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四届丁颖科技奖获得者。 |
潘波 | 主任医师,广东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 |
吴飞驰 | 湖南省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济学博士、高级制药工程师,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