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简介
南京晓庄学院(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2017年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00年3月,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南京晓庄学院;2014年,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方山、莫愁和晓庄(行知园)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近1500亩;设有15个专业学院,47个本科招生专业;共有教职工1400余人,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8000余人
前身溯源
- 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
1927年3月,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1928年8月,更名为南京晓庄学校。
1930年4月,遭国民党当局查封。后来,南京的部分学生在陶行知鼓励下,晓庄小学学生自发组织“晓庄儿童自动学校”。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迫停办。
1951年1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南京晓庄学校在原址复校。
1952年,南京晓庄学校更名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1955年10月,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更名江苏省晓庄师范学校。
1971年,江苏省晓庄师范学校更名为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
- 南京教育学院
1952年10月,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
1953年8月,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更名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
1956年4月,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一部分改名为江苏教师进修学院,南京市另设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
1969年,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学校停办。
1972年5月,复办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
1975年,更名为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更名为南京教育学院。
- 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7月,创办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
1962年7月,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停办。
1984年11月,复办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
-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1979年,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幼儿班创办。
1981年,更名为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
2005年,更名为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合并发展
1991年6月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与南京教育学院合并。
2000年3月22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和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升为本科院校。
2014年10月15日,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南京晓庄学院。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15个专业学院,47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学科类别 |
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法学 |
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经济与金融 | 经济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
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酒店管理 | 管理学 | |
社会工作 | 法学 | |
历史学 | 历史学 | |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小学教育 | 教育学 |
应用心理学 | 理学 |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学 | |
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 |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秘书学 | 文学 |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商务英语 | 文学 | |
翻译 | 文学 | |
日语 | 文学 | |
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
广播电视编导 | 艺术学 | |
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自动化 | 工学 | |
物理学 | 理学 |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网络工程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
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 化学 | 理学 |
应用化学 | 理学 | |
地理科学 | 理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理学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理学 |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南京晓庄学院食品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理科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科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工科 | |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艺术学 |
音乐表演 | 艺术学 | |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 绘画 | 艺术学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
动画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学 | |
南京晓庄学院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教育学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科研龙头作用,确立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新文科和新工科为两翼的三大学科体系。2021年学校获批3个“十四五”省级重点学科、14个“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
2021年学校获批3个“十四五”省级重点学科、14个“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16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2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32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14人,博士学位教师346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38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省高校“教学名师”等各类称号者60余人。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400余人,兼职研究生导师110名。获批2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类别 | 名单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陶勑恒 |
全国模范教师 | 陶勑恒、王国聘 |
全国优秀教师 | 史爱华 |
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张谦芬、武善增、秦林芳 |
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顾祝军、周红、袁宗金、张相学、余荣虎、贲爱玲、周林 |
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 汪振炯、郑豪 |
省高校“教学名师” | 史爱华 |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2月,2021年学校获批6个新一轮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1门课程被评为省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全国优秀教材1项,省级重点教材4部,省级教学成果(教材)奖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两年,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一级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学生团队在纳米能源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学生在省级或二类以上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获奖近千项。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获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建成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地。学校居校友会2021年中国师范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首位。
截至2022年2月,近年来,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物流管理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有1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类研究项目12项,立项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15部,参与编写获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承担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学前教育专业获得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英语专业获批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物流管理 |
国家特色专业 | 小学教育 |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 |
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应用化学、地理信息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财务管理 |
省特色专业 | 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 |
省品牌专业 | 小学教育 |
省重点专业 |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 |
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省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 |
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教育信息技术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
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 文科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地理与资源环境实践教育中心 |
参考资料: |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5项。
学校荣誉
获奖单位 | 奖项名称 |
— | 先后四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
江苏省文明单位 | |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 | |
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 |
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 |
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
“陶老师工作站”(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 | 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品牌” |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 |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 |
“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2月,学校建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10个省级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9月,学校拥有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获批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有陶行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2018年10月,获批1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类别 | 名称 |
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基地 | 南京晓庄学院与南京市江宁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基地 |
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 江苏省高校特殊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建设实验室 |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人工智能+教育”工程研究中心 |
研究成果
截至2017年9月,近5年来,学校约100个科研项目获得“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基金立项;15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高层次奖励,师生发表(收录)在SCI、EI、SSCI、CSSCI上的学术论文达600余篇。
截至2022年2月,近5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2021年省部级以上项目55项,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700余篇,CSSCI,SCI等发文量呈大幅增长。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等省市成果奖8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纸本藏书160余万册,电子书刊300多万种,可访电子数据库70余个;建有古籍、民国以来中小学教材、陶行知研究资料、江苏民间音乐资料等特色库。
- 学术期刊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是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创刊于1985年,为双月刊,分文、理科分别出版。学报文科主要刊登历史、教育、文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理科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命与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被CEPS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等收录。
合作交流
学校为国家“华文教育基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合作共同举办新州孔子学院;设立境外办学项目——印尼印多奴沙大学中文系。
国家/地区 | 学校名称 | 项目 |
美国 | 佛罗里达大学 | 教育学院3+2本硕连读项目 |
西来大学 | 1年或1学期校际交流 | |
2+2双学位 | ||
3+1+1.5本硕连读 | ||
戴顿大学 | 春季访问生项目 | |
工商管理硕士 | ||
宾州爱丁堡大学 | 1学期校际交流 | |
奥尔布赖特学院 | 1年或1学期校际交流 | |
美国34所高等院校 | 江苏大学生赴美国大学学年交流项目 | |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 省政府奖学金项目 | |
英国 | 思克莱德大学 | 1学期校际交流 |
2+2跨文化沟通与全球商务双本科项目 | ||
MSC商务笔译和口译3+1+1本硕项目(或4+1) | ||
埃塞克斯大学 | 2+2 | |
4+1硕士学位合作项目 | ||
韩国 | 韩国湖南大学 | 1年校际交流 |
韩国又松大学 | SolBridge国际商学院奖学金生 | |
日本 |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 | 1年校际交流 |
中国台湾 | 华梵大学 | 1学期校际交流 |
开南大学 | 1学期校际交流 | |
彰化师范大学 | 1学期校际交流 | |
中国澳门 | 澳门科技大学 | 硕士学位项目 |
澳门城市大学 | 硕士学位项目 |
注:表中数据截至2017年2月
形象标识
- 校标、校徽
学校校标是内外两圈双圆相套的圆形徽标,圆形上方是中文“南京晓庄学院”字样,下方为英文名称字样,内圆下方为1927字样。
学校校徽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中文“南京晓庄学院”字样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精神文化
- 校训
教学做合一
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试验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教学做合一》的演讲,并将“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蔡元培先生为学校亲书校训。2000年,南京晓庄学院成立后,再次将“教学做合一”确立为校训。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共同构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教学做合一”所蕴涵的通过学会做事,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教育目的,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教学做合一”所倡导的行动中的真知识和知行统一的品格,既为大学实施专业教育提供知识观基础和方法论途径,也为大学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人文价值导向。在大学办学中坚持“教学做合一”原理,就是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举,使人才的专业知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得到发展。
陶行知先生首倡并绵延在晓庄文脉中的“教学做合一”的校训精神,不仅彰显着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且昭示着办学实践的独特风格。
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校训精神,要求人们学会做事。做是“教学做合一”的中心,事是做的中心。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探索真理。学习是人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因此要学会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掌握知识的手段,学会将知识付诸实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校训精神,要求人们学会做人。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终极关怀,学问和人品并重,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校训对人们的要求,也是现代的时代要求。人们的目标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要做知行统一的人,真正地实现“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 校风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 校歌
锄头舞歌
词:陶行知
曲:南京山歌调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呀嗨,呀嗬嗨,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呀嗬嗨,呀嗨。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呀嗨,呀嗬嗨,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呀嗬嗨,呀嗨。
天生了孙公做救星呀,唤醒锄头来革命呀。
呀嗨,呀嗬嗨,唤醒锄头来革命呀。
呀嗬嗨,呀嗨。
革命的成功靠锄头呀,锄头锄头要奋斗呀。
呀嗨,呀嗬嗨,锄头锄头要奋斗呀。
呀嗬嗨,呀嗨。
光棍的锄头不中用呀,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呀嗨,呀嗬嗨,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呀嗬嗨,呀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