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简介

内江师范学院简介

内江师范学院(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四川省内江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四川省本级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川南高校联盟理事单位、丝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是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和原内江教育学院。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内江教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2000年3月,在原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内江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合并建立内江师范学院。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占地3115亩(含新校区已过户土地),校舍88万平方米(含新校区已建成但未交付使用),馆藏纸质图书209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设有19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47个);有教职工1498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研究生17000余人

学校前身

  • 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由教育部核准创办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

1958年,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与内江工专、简阳农专合并建立内江专科学校。

1962年6月,因国民经济调整,内江专科学校撤销停办,教职工被分流组建到实行内江专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内江专区初级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内江专区行政干部学校。

1978年,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恢复,内江专区行政干部学校余下部分更名为“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内江师专。

1979年,内江师专与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即内江教育学院)从一家分为两家独立建校办学。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内江教育学院

内江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和地区教师进修学校。

1984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内江教育学院。

  • 内江艺体师范学校

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前身系创建于1905年的川南简易师范学堂,后几经变迁。

1952年,更名为内江师范学校。

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内江艺体师范学校。

1998年,内江艺体师范非实质性并入内江教育学院。

合并建校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原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建立内江师范学院。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学校开始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2017年1月18日,学校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四川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内江师范学院入选。

2019年7月12日,学校成为川南高校联盟理事单位。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47个),其中师范专业16个,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498人,其中专任教师1165人,正、副高级职称454人,硕、博士1067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名辅导员等23人;内江市首批“三百计划”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18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

类别 名称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史仕新
四川省教学名师 曾良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史仕新等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内江师范学院简介插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省级教改项目88项;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4个;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应用示范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37门,省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新商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基于职业胜任取向的整合式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心理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特色专业 水产养殖学
美术学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等
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 水产养殖学
小学教育
四川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卓越农林人才
卓越教师(中学语文
中学数学
小学全科教师)等
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值仿真与数学实验教学中心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文科实践教育基地(内江广播电视台)等
四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 网络营销
伦理学
中国地理
发展心理学
体育社会学
中西文学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
热学
古代汉语
结构化学
大学化学
数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
电磁学
咨询心理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解析几何
油画
资料来源: [9]
  • 教学成果

2018-2019学年,学校共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30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6项,省级奖项266项;在全国(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国际奖项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2019年2月,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298位,位列全国300强。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54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600余项,两次跻身“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300强,在高教学会发布的“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61名。

学科建设

学校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1个、四川省级优势学科2个

类别 名称
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水产学
四川省级优势学科 教育学原理
中国古代文学
资料来源:

学校荣誉

时间 称号
“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川省先进单位”
“四川省文明校园”
“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园”
2021年6月 内江师范学院党委被授予“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注:表单不全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

类别 名称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峨眉武术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数据恢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张大千研究中心
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四川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
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数值仿真重点实验室
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果类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 四川彩墨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
四川省属高校创新团队 长江上游特有濒危鱼类资源保育与开发利用
多模态无方向性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研发与应用
川西珍稀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植被对山体滑坡影响的数值模拟
量子态的传输协议设计和量子程序验证
“小样本”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与系统开发
院士(专家)工作站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院士工作站
内江市级重点实验室 BIM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建筑材料工程实验中心
页岩气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实验室
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近五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4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7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3000余篇(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209万余册,古籍线装书和民国文献2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702种,电子文献数据库50余个,数据资源约500万册。图书馆收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大型古今丛书及部分专科性和综合性工具书;购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读秀学术搜索、百链云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PQDT、SCI等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有《沱江流域数据库》《狮山学馆(古籍资源库)》《张大千研究数据资源库》《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数据库》《中小学教育教革数据库》《本校优秀毕业生论文库》等特色数据库;建立了四川省方志馆内江师范学院分馆,与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共建《全国革命老区发展史》收藏馆暨史志馆

  • 学术期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单月出刊,自然科学版双月出刊。

内江师范学院简介插图1

社会科学主要栏目:明清小说研究、张大千研究、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语言学、历史与文化、法律、教育、哲学、政治和艺术等。

自然科学主要栏目:峨眉武术文化研究、应用心理学研究、数学教学研究、数学、物理、建筑科学、化学、生物、环境、计算机技术、经济、地理、体育、教育教学和图书情报等。

1997年,期刊被列为《全国报刊索引》来源的核心期刊。2002年被列为CNKI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在“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先后与隆昌市人民政府、西南大学、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遂宁市教育局、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150余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合作协议,建有11个校地合作平台,建有实训实习基地500余个;建有BIM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页岩气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实验室等5个内江市工程实验室;10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学校多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库、担任企业专门科技顾问,先后与20余个中国国(境)外高校及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40余个。设立“学生国(境)外研修奖学金”,每年遴选1%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累计招收培养来自20余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生200余名,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累150余名。

学校标识

  • 校徽

内江师范学院简介插图2

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由篆书的“内”字变形而成一个倒扣的铃,体现学校的地方性和教师教育渊源。铃中的“人”字,喻示“以人为本”理念。铃下的数字表明学校创办于1956年。

  • 校旗

旗面为白色长方形,旗面正中缀学校标准中英文校名和校徽,校名文字颜色为蓝色。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德博学,笃行创新

“明德”取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校训中的“明德”就是要求广大师生修身养性,彰显完美的道德品行,并为此日日省察于己,敦品励行,自新其德;“明德”是为人之根本、为师之根本,符合学校作为师范院校的特色。

“博学”、“笃行”取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在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今天,使师生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笃行”就是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的内涵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创新”最早见于《魏书》卷六十二:“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变革、革新和改造,并不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才”、“刚”之义。“创新”有三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校训中的“创新”,主要体现了学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彰显“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

校训“明德博学,笃行创新”既汲取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教育和文化积淀,又富含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必将在学院发展中激励广大师生在传承古代传统和文明的基础上,博学现代科学文化和技术,“厚积而薄发”,求真务实、革故鼎新,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张志远
校长、党委副书记 陈晓春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史仕新
党委副书记 黄辉
党委常委、副校长 赵明、吴开腾、郭云东
副校长 李益彬
党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浩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张红扬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