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Guizhou Minzu University),简称贵民大,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和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由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建设。

学校创建于1951年,原名贵州民族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花溪和大学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83亩、校舍面积76万平方米,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87万册;设有23个学院,开设81个普通本科专业;拥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有专职教师1245人,全日制在校生19598人。

历史沿革

  • 贵州民族学院时期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

1951年3月,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向西南军政委员会申请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的请函。

1951年3月1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处同意成立西南民族学院贵州分院的通知。5月17日,贵州民族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开办普通干部政治班。

1952年,贵州省省委决定破土动工修建。成立民族文工团。

1953年初,学院从贵阳市普陀路迁至花溪,学校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

1954年,学校开办干部轮训文化班,民族研究室成立。

1955年,学校开办预科初中部。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

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规划,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民族研究室扩大为处级单位,并逐步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同年秋,学校开办了预科高中班、艺术中学部、民族语文班。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将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包括全体教师及其设备)调整到贵州民族学院,成立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 10月,学校开办民族语文班。该班办了两期,第一期招收学生194人,有苗、布依两语种。

1957年,学校成立艺术师范专修科。

1958年,学校成立民族语文系。

1959年,贵州大学迁入民院的校址,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后被撤销,按上级指示,民族研究室的全部人员和全部文物、资料并入贵州省少数民族研究所。

1974年,经国务批准恢复贵州民族学院。

1977年,学校开始恢复后第一届高考招生100人,成立中文系、政治系。

1981年,学校成立数学系。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2

1982年,学校成立干训部。

1983年,学校成立历史系。

1984年,成立物理系,恢复成立艺术系。

1986年,学校成立法律系、管理系、马列主义教研室。

1988年,学校成立社会学系、预科部。

1989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部(由马列主义教研室改建)。

1990年,学校成立中专部,外语系。

1991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处。

1992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化学系、傩文化研究中心。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3

1993年,学校成立委培部、旅游系、体育系。

1996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撤销成人教育处、函授部、委培部)。

1999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01年,学校成立清溪学院。

2002年,学校清溪学院更名为人文科技学院。学校成立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2003年,成立预科教育学院(由预科部和中专部合并)。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4

2004年,学校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成立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2006年1月,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硕士专业6个。

2007年5月,学校入选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建设行列。

2008年3月,贵州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贵州民族学院在北京举行,被国家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

2009年6月,学校成为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2010年3月,学校获得硕士学科一级学位6个,下设35个二级学科。学校成立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

2011年5月,贵州民族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在学校体育场举行。

  • 贵州民族大学时期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5

2012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下发贵州民族大学按照一校两校区建设文件。

2013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成立,研究生处更名为研究生院。成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9月,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并招留学生80人。

2015年,学校成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6

2018年9月,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约对口支援协议。

2019年11月,贵州民族大学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2022年,贵州民族大学“科教兴国、强国有我”主题电影展播暨思雅影视研读空间启用仪式在大学城校区举行; 12月2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挂牌成立。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7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开设81个普通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45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5人,副高职称人员67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81人,硕士学位人员549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601人。教师队伍中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近百名。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3个区域一流课程群。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有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类别 名称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博士培养项目

学校荣誉

类别 名称
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2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多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党委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党委
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贵州省文明单位
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贵州省优美校园
贵州省绿色大学
2020年 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全省文明校园

科研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8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和团队50余个,主要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6个,贵州省委组织部人才培养基地2个,贵州省委宣传部新型特色智库1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1个,贵州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人才团队、产学研基地等19个,贵州省科技厅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团队等5个,贵州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人文社科示范基地、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等10个,贵州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彝文古籍文献研究基地1个,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贵州省民宗委研究基地2个以及校级工程中心、实验室等12个;设有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法学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水书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喀斯特湿地生态研究中心、民族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类别 名称
国家民委人文重点社科研究基地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贵州重点实验室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级实验室 数学模型与信息处理省级实验室
贵州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民族药(苗药)协同创新中心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医药研究中心
贵州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贵州省机器智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数学建模及其应用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机器智能产品研发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9

截至2022年12月,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11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重点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55万册纸质文献。电子资源75TB,其中数字文献总量800余万册,数据库及信息平台44个。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主要包括贵州世居民族文献、贵州地方文献资料、傩文化资料、民族文化藏品等。其中,收藏了古老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水书”、“彝族古文献”、“布依族古文字文献”,以及汉文古籍3万7千余册;收藏了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约5万余册(件),有尚未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文献资料5万余册(件),建成“贵州世居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0

  • 学术期刊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1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原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学报曾获贵州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首届评比二等奖(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学报评比“质量进步奖”(1999年)。199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评为“民族学类核心期刊”。1998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库等机构评为“核心期刊”。2010年10月,学报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样优秀社科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现有来自俄罗斯、韩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哈萨克斯坦等18个国家留学生216人。

文化传统

  • 校训

自强不息,全面发展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2

释义:“自强不息”指自己自觉地努力向上,开拓奋进,永不懈怠,造福天下,振兴中华。“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强制自己,努力奋进,坚持不懈,造福天下。

“全面发展”指自己自觉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校园精神

奋发蹈厉,庄敬自强

释义:奋发,是指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所谓“蹈厉”,是指手足齐动,踏地猛烈,形容精神奋发,意气昂扬。有成语“发扬蹈厉”,语出《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孙希旦集解:“发扬蹈厉,以奋其武,将帅勇决之气也。”

所谓“庄敬”,端庄持重,踏实敬业。语出《礼记·乐记》:“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所谓“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有成语“自强不息”,语出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校徽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3

释义:用象征民族字母“M”组成一个永远前进的视觉符号,17条多姿多彩的发展线条(其意为贵州省的17个世居民族),寓意了贵州省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外形的大圆象征各民族大团结,也有贵州字母“G”的含义。

  • 校歌

贵州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4

《高原雪松,花溪河畔》代

王凤友词

唐德松曲

你来自美丽的苗乡,我来自欢乐的瑶寨。

你来自鼓楼侗乡,我来自乌蒙彝村。

民族兄弟拥抱高原雪松,各族姐妹汇聚花溪河畔。

啊… 高原雪松!花溪河畔!高原雪松!花溪河畔!

晨光中书声状元桥,星辉里侗歌励志山。

细雨中漫步樱花路,阳光下写生笔架山。

跳起竹排舞啊,放飞理想。

吹起竹芦笙啊,尽情呐喊。

啊… 高原雪松!花溪河畔!高原雪松!花溪河畔!

知名校友

姓名 备注
蒙启良 贵州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唐世礼 贵州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金安江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石松江 贵州省老干部局局长 贵州省组组部副部长
唐建荣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昌儒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
吴晓萍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
蒙秋明 贵阳学院党委书记
吴一文 毕节学院副院长
姬异丹 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明刚 毕节学院副院长
黄平 贵州省民委副主任
杨永英 黔西南州委副书记, 州人民政府州长
吴爱平 贵州省妇联副主席 党组成员
龙 刚 黔西南州政协主席
杨云 黔南州委副书记
麻绍敏 遵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罗晓红 安顺市政府副市长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