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简称“西北民大”(XBMU),是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创始成员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校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延安民族学院,后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西北新村校区、榆中校区,拥有附属医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校园总面积1776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图书文献等408万余册/件(含电子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5亿余元;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73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个;有师生3万余人。

历史沿革

  • 西北民族学院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镇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同年11月,藏民问题研究班扩大为藏民学校,校址暂借兰州市西三十里西果园兰州农业专科学校旧址。

1950年1月,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8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报请政务院批准,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

1951年3月,学校根据原政务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的规定,本科设立语文系、政治系,语文系设蒙古语文、藏语文、维吾尔语文三个专业,政治系分汉、维两种语言授课班。设短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和予科。学校由临时校址迁到兰州市区第二新村。

1952年下半年,根据全国院系调整方案,西北大学文学院民族学系和兰州大学文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于11月初转入学院语文系。

1953年4月,西北检察署商得西北民委同意,委托学校在司法系设检察班,并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部的少数民族学生转入该班学习。

1954年8月大区撤销后,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会同中央教育部、中央民委于9月14日电报通知:学院改由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中央民委指导,由甘肃省具体指导和管理。

1957年元月,教育部决定青海民族学院藏文大专班学生并入学院藏文专业学习。

1958年8月,教育部、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下放西北民族学院的通知》,决定将西北民族学院全部下放甘肃省领导。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于9月发出将西北民族学院交由省高等教育局领导,并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助指导的通知。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

1958年,铁道部根据兰新、兰青线延伸修建,洽请学院设立了民族铁道系。1959年甘肃教育厅提出增设了民族教育系,后改为政治教育系。1960年试办汉语专修科,从1963年起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培养维吾尔等族学生。在此期间停办了一些专业:1960年停办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61年停办法律系;1962年停办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1964年停办铁道系;1965年停办艺术科。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和停办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从1961年以后急骤减少,到文革前只有1000多人。

1970年4月,甘肃省革委会通过了撤销西北民族学院的决定。600余名教职工分配到各地,校产、设备,图书被瓜分殆尽。

1972年10月,国务院指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恢复西北民族学院,次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院面向本省为主兼顾西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

1973年恢复后,当年复办的专业有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医疗和干部培训。除医疗系招收的是西藏选送的学生,培养中级医士外,其余均招收工农兵学员。1974年恢复蒙古语言文学专业。

1975年,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并入学院。

1979年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达了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西北民族学院领导关系改为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的通知。

1982年1月,学校被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之一。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了共建西北民族学院6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的共建协议。

  • 西北民族大学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9月,学校举行了更名暨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庆典大会。

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全国唯一首批被认定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民族院校。

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北民族大学口腔医院建立。

2011年2月,由四川大学对口支援西北民族大学。

2013年,依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立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2

2014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15年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西北民族大学。

2016年7月,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共建西北民族大学,同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2017年3月,甘肃省外国专家局依托学校建设“中马检测与认证省级外专引智示范推广基地”“中蒙人文社科交流合作外专引智示范单位”和“中国——中亚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外专引智示范单位”。

2018年5月,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

2019年4月,国家民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共管西北民大直属附属医院。

2020年1月,西北民族大学与城关区人民政府签订协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兰州市第十九中学、西北新村小学、西北新村幼儿园分别加挂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牌子;10月15日—16日,西北民族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2021年5月,西北民族大学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6月23日,“TESOL(对外英语教学)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甘肃省授权考试中心”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揭牌;10月,获批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1月17日,甘肃省教育厅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支持西北民族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3

2022年,学校被评为“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示范院校”,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获评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甘肃省党建“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6个;12月,学校获得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22年度“校园新媒体融合共建三十强”“校媒人联合培养突出贡献奖”。

2023年4月,西北民族大学牵头成立 “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艺术分盟;5月,西北民族大学获批甘肃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学校、“中国大学生在线融媒体重点共建单位”;6月,学校被授予“姚基金2023执行合作伙伴”单位,同月,西北民族大学获评“2022年度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单位”称号,中央民族歌舞团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6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举行加强合作座谈会暨合作协议签署仪式;8月,西北民族大学侨联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称号。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单位,其中二级学院20个、学部2个,开设7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门类。

师资力量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4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70人、外聘教师197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69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19人,具有博士学位460人,硕士学位637人 ;截至2023年5月,人才队伍中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5人。 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学校获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 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6人。向国家民委、甘肃省各部门累计推荐评审专家、智库专家200余人/次。

类别 名称
国家级教学团队 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教学团队(额尔登别力格)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生命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2017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蔡葵蒸
全国优秀教师 于洪志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乌兰、丁俊、马效佩、扎西当知
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 杨惠玲
甘肃省级教学团队 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额尔登别力格)、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道吉仁钦)、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团队(2011年,张天佑)、精细化工教学团队(2012年,苏琼)、口腔内科学教学团队(2013年,李志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团队(2014年,尹伟先)、口译课程教学团队(2015年,王谋清)、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2017年,何烨)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5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甘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35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甘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甘肃省MOOC课程,35门甘肃省级精品课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5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创业孵化园1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园等1个。

类别 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蒙古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民族学、阿拉伯语、新闻学、动物医学、舞蹈学、舞蹈表演、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绘画、音乐表演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社会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民族信息技术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复合应用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级特色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物理学、民族学
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物理学、土木工程、临床医学、广播电视编导、社会学、民族学、汉语言、新闻学、历史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动物医学、口腔医学、会计学、音乐表演、绘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文物与博物馆学
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综合实验室
  • 教学成果

2020-2021学年,学校教师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主持建设省部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奖项等级 项目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藏汉翻译教程》(贺文宣)
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机制下的民族院校大学物理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实践》(2017年,张国恒等)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个,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7个,在甘肃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有优势学科1个,特色学科3个。

类别 名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甘肃省优势学科 民族学
甘肃省特色学科(A类) 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
甘肃省重点学科 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语言智能与文化计算、兴边富民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生物工程、土木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法律、艺术(音乐、美术、舞蹈、艺术设计)、社会工作、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临床医学、金融、国际商务、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13个;建有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4个,其他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1个。

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科研单位。

类别 名录
国家联合实验室 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 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中心、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喜马拉雅区域研究中心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
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花儿的传承与开展
甘肃高校新型智库 甘肃省宗教问题研究智库、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等学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科研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先后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5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上取得突破,立项总数11项;编纂出版《格萨尔文库》,编辑出版了《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学校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病毒灭活疫苗提供了70%以上的生产用血清。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79项,在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1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5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甘肃省科学技术奖22项,甘肃省专利奖3项,甘肃省敦煌文艺奖16项。

奖项名称 项目名称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1999年)、《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2001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进步二等奖 《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板块成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2015年)
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砌块与工艺设备成套技术》、《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2009年)
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动物细胞培养用胎牛血清系列产品开发及标准化的试验研究》(2011年)、《新型免拆复合保温模板现浇混凝土节能墙体结构体系研究》(2018年)
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兰州大尾羊资源保护与种质特性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藏语/汉语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2015年)、《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存与种群扩繁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3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有文献408.5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224.7万余册、电子图书183.8万余册、51个电子文献数据库。 学校设有西北民族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88件,展馆总面积585平方米。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6

  • 学术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7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

《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评选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资源期刊(2020年版)”,位列“民族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转载量”第3名、“转载率”第2名、“综合指数”第2名,受到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多次书面表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第9版)民族学、人类文化学类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自然科学版十佳学报、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十佳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优秀学报。

合作交流

2011年起,四川大学对口支援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学校与四川大学正式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俄语专业学生,先后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吉隆坡建设大学和伊斯兰科技大学3所学校签署协议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8年,学校共接收来自韩国、加纳、尼日利亚、墨西哥、利比里亚、喀麦隆、巴基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也门、香港及台湾共计13个国家及地区的24名来华留学生。

2020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合作协议。

2021年,学校提出“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打造“‘丝路•兰山’云课堂”,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通过“中外双师+线上线下混合远程教学”模式,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美术学院、舞蹈学院、体育学院的 631个本科专业开设了 11 门线上国际课程,并资助近300名本科学生修读线上国际课程。为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水平,帮助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学校聘请外籍教师为本科生开设《雅思应试强化课程》和《英语会话课程》,助力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化拟出国留学学生雅思应试能力,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学校组织举办“‘寻甘同味 魅力敦煌’陇台大学生敦煌文化研习营”、“‘漫步羲皇故里•溯源始祖文化’陇台大学生文化研习营”。先后邀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宁波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就读的众多台湾学生与学校数十名本科学生结伴同行,前往敦煌、天水等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8

形象标识

  • 校徽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9

西北民族大学校徽的整体设计体现西北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追求。

校徽由深浅两色组成,外圆、白底深蓝色字,上嵌仿毛体汉字校名,下列大写英文校名。内圆、深蓝色衬底,阿拉伯数字“1950”标明学校创立的时间。

1、深蓝色内圆寓意知识浩瀚和学无止境。黄、绿、蓝寓意天文、地理、人学;横看象征不断翻动的教科书本,竖看意喻无限延伸的学术台阶,形象地展示了民大师生奋发向上、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

2、深蓝色内圆象征西北民族大学的和谐校园,黄、绿、蓝诸色代表多民族文化和各民族学子。内圆及其中各色图案交相辉映,蕴涵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和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

3、黄色象征黄土地和黄河水,寓意着西北民大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绿色象征生机和活力,寓意西北民族大学生机蓬勃,前程无限美好;蓝色象征蓝天和大海,寓意西北民族大学将以无比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中文校名,中文校名正下方为英文名称,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 吉祥物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0

西北民族大学吉祥物名字叫——“石榴娃”(小西小北),是西北民族大学在学校70周年校庆100天时发布的纪念建校70周年吉祥物——石榴娃,后被确认为学校的吉祥物。

吉祥物“石榴娃”以石榴为原型进行艺术设计,通过拟人化手法突出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喻示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吉祥物由两个石榴娃组成,女娃命名“小西”,男娃命名“小北”,取自西北民族大学的“西北”两字。“石榴娃”手牵手向前奔跑的整体形象,象征学校56个民族师生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携手前进、奋勇奔向新时代。竖起的拇指手势寓意为民大的成就点赞。

“小北”服饰中的黄色衣领装饰象征黄土地,“小西”服饰中的黄色条状装饰象征黄河,体现学校以“黄土地”和“黄河”为表征,以“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

精神文化

  • 精神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1

黄土地精神,黄河精神

诠释:黄土地和黄河养育了西北民族大学,民大人秉承并发扬了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

这就是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黄土地精神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

这种精神的深层内涵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是几代民大人的承传和积淀的结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民大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 校训

勤学,敬业,团结,创新

“勤学”,即勤奋学习。语出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以勤学为训词,意在要求全体师生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勤以治学、勤以求学。以“勤学”作为民大人求学治校的内在精神,是保障学业有成、事业辉煌的根本前提。

“敬业”,即对待事业的一种精神和态度。语出宋代理学家朱熹“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投身于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敬业”是民大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团结”,是一种美德,是凝聚力的象征,是力量的基础。对于民族高校而言,团结显得尤为重要。各民族师生之间,教工之间,学生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教学与管理之间,都必须团结一致,和谐发展。“团结”是民大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的有力保障。

“创新”,即超越和突破。语出《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迫切需要以开放式思维模式培育开拓型人才,积极探索求新之路。要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融为一体,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是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推动民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 校庆日

校庆日为8月8日。

  • 校歌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2

《西北民族大学校歌》

扬起时代的风帆,荡起那人生的双桨

青春的激情放飞理想,畅游人类知识的海洋

啊哈嘿,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

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

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

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

张开智慧的翅膀

托起那祖国的希望,崇高的信念给我力量

谱写生命华美的乐章

啊哈嘿,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

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

知名学者

名录 备注
马进武 教授,藏学家
郝苏民 教授,人类学、民俗学专家
马俊民 教授,维汉翻译学家
赵国栋 教授,翻译家
晞儒 教授,青海民族学院
刘珉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刘文性 教授,语言学家
杨才铭 教授,蒙古语学家
加安巴依·阿萨纳勒 《新疆柯尔克孜文学》主编
阿里木·哈沙尼 维吾尔文翻译家
马自祥 教授,东乡族作家、学者
乔旦德尔 教授,蒙古学学者
尕藏才旦 教授,作家、藏学家
牛占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甘肃记者站站长
赵之洵 甘肃省剧作家和诗人
朱仲禄 花儿歌唱家、研究家
才让 教授,藏学者。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员
洲塔 藏学家、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潘登科 汉族,中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猪的主要研究者、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吴海鹰 回族,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万果 藏族,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万玛才旦 藏族,编导影片《静静的嘛呢石》获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新潮流特别奖
琼雪卓玛 现代派、藏族女歌手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