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简介
信阳农林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信阳,是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成员。
学校肇始于1910年创建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1951年更名为汝南农林中等技术学校,1958年更名为信阳农业专科学校,1984年更名为豫南农业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信阳林业学校并入,2013年建立信阳农林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校园占地1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馆藏图书文献总量228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66万余册、电子图书61万余册;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1.67万余人,教职工1183人;设有18个教学单位,开办40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清宣统二年(1910年),学校在私立淮西中等学堂旧址(今汝南县城关)创建,校名为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
清宣统三年(1911年),学校改称汝宁府官立甲种农业学校。
1938年—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先后迁至南阳镇平县、邓县、驻马店正阳县莲花寺等地。其中,于1939年、1945年两次迁回汝南。
1951年,学校更名为汝南农林中等技术学校。
1953年,学校更名为信阳农业学校。
1956年,学校迁至信阳市。
1958年,学校更名为信阳农业专科学校,内设专科和中专两部。
1977年,学校更名为信阳农学院。
1978年,学校更名为信阳农业学校(大专班)。
1984年,学校更名为豫南农业专科学校。
1992年,学校更名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学校新建羊山校区。
2008年,信阳林业学校并入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南湾校区。
2011年,南湾校区迁入羊山校区。
2013年4月,教育部同意在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信阳农林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
2020年7月,入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名单。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农学、林学、水产、茶学、动物科技、食品、园艺、规划与设计、信息工程、财经、工商管理、外国语、制药工程、旅游管理、融媒、体育等16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设置40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183人,其中专任教师848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63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98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58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十佳双创典型导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
职级职称 | 名单 |
中国国家教学名师 | 郭桂义 |
中国全国优秀教师 | 尹新明 |
河南省教学名师 | 王德芝等 |
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 茶学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2011年) |
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 | 郭桂义 |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立项教改项目181项,其中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立项2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18项;有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有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及科普示范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7个;有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1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课程思政样板课8门;编写省部级规划教材10部;获批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5项。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中国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 园艺技术实训基地、水产养殖实训基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制茶工艺、鱼类组织胚胎学、植物学、鱼类学 |
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 | 食品加工、植物保护(高职)、畜牧兽医、农业技术综合 |
河南省精品课程 | 植物学、茶树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技术、动物微生物、动物病理学、食品加工技术等 |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动物病理、食品加工技术 |
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茶学实验教学中心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专业 |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植物保护 、茶学、林学、水产养殖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 |
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 植物保护、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园艺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 |
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茶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 |
河南省教改试点专业 | 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等 |
合作交流
- 政学产研
截至2018年3月,学校获批建立中国国家级培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5个、省级培育机构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6个;市校联合建有信阳马克思主义学院、信阳农民大学,学校联合10余家政府机构与100余家企业组建有产学研合作联盟,推进政、产、学、研深化合作,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依托河南省博士服务团、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及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驻村第一书记等为载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每年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千余场次。
中国国家级培育示范基地:信阳农林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 [
河南省培训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
河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南省茶叶种植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示范基地
获得荣誉
获奖时间 | 获奖名称 |
学校先后获有“省级文明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 |
2015年、2016年 | 连续获得两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 |
2021年2月19日 | 荣获2020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
2021年12月3日 | 信阳农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2701)入选2021年度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拟增补名单。 |
2022年4月 | 信阳农林学院团委被授予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
2022年11月 | “2022全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云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院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建立河南省豫南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和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21个,1个市级星创天地。
科研级别 | 名称 |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 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 |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河南省大别山区生态畜禽健康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水禽资源开发利用与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特色林业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大别山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
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信阳市茶叶加工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渔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林业3S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畜禽养殖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无公害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中药分析检验重点实验室、信阳市中药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园艺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食品研发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信阳市茶产业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信阳市大别山区园艺植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信阳市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信阳市中药分析检测重点实验室、信阳市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综合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等 |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80余项,获中国国家专利300余项。
截至2019年10月,学院面向信阳及周边地区粮食、林果、水产、茶叶、畜禽、花卉、食品加工、食用菌、中草药等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80余项,获国家专利400余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的统计调查文件显示,2016-2017年,信阳农林学院的科技经费共1266.8万元,科技课题共110项,发表的学术论文共602篇。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总量251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73万余册、电子图书77万余册。有中国知网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万方数据库(包括“万方学术期刊、万方学位论文”)、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读秀知识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外刊资源服务系统、威斯外文数据库、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库、优秀传统文化视频资源库、“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等各类数据库68个;有本地PubMed检索平台、超星百链外文数据库、党员教育数据库、文泉学堂知识库、中国名校精品课资源服务平台、新工科创新资源数据库、经纶知识资源系统、皮书数据库等试用资源数据库37个。
- 学术期刊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创刊于1990年,为季刊,设有研究报告、综述、探索与争鸣、茶学/水产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经验交流等栏目,是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以繁体“农”字为原形,借用古代青铜器铭文的形式感变形为“鼎”字形状矗立在水纹之上,上下为中英文校名,底色为茶绿色,寓意以农为特色和蓬勃向上发展。
- 校旗
校旗由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组成,色彩按照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规定的标准色和辅助色搭配应用。
精神文化
校训:志向立高远,学问做精细
学校精神: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