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简介
广西科技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直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一所以工为主,包含工、管、理、经、文、法、艺术、教育、医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学校。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该校于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西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82年合并广西轻工业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1985年从南宁迁至柳州办学。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名为“广西省第四医士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文昌(原东环)、柳石、柳东3个校区,2个临床医学院,占地面积近2800亩,校舍总面积86万多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近2万元;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2个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开设69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拥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20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7万多人
学校前身
- 广西工学院
1958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南宁筹建广西工学院。
1960年11月由广西化工学院、广西水电学院、广西邮电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管理。
1961年8月学校本科停止招生,1962年7月学校停办。
1982年6月将广西轻工业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合并恢复建设广西工学院。
1984年5月,除保留广西工学院的牌子外,学校的专业、学生、教职工全部并入广西大学。
当时,柳州市作为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和广西工业中心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为此,时任柳州市市长石琪高等领导提出了把广西工学院搬到柳州来的思路。在柳州市政府的请求下,1985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广西工学院移到柳州市办学,并在广西大学柳州分校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柳州走读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机电工程、轻纺工程、建筑工程3个系 。
2006年2月,广西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7月11日创办时,校址在今鱼峰区马鞍山脚下,称“广西省第四医士学校” 。
1952年更名为“广西柳州医士学校”。
1953—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广西省第五医士学校(梧州)、第九医士学校(玉林)、第十医士学校(宜山)和桂林医士学校先后并入学校,期间学校校址从马鞍山西簏迁至柳州市东台路。
1958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名为“柳州医学专科学校”。
1962年,学校更名为“广西柳州卫生学校”。
1970年,学校与柳州地区农校、柳州地区师范学校各抽取部分人员和财产合为一体,成立“柳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71年底,柳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解散,学校恢复名为“广西柳州卫生学校”。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将原柳州地区人民医院、柳州地区卫生学校归属学校管理
合并建校
2011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向教育部申办广西科技大学。12月27日,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申办广西科技大学接受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实地考察。
2012年3月29日,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申报筹建广西科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期限为1年 ;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广西科技大学。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建立广西科技大学 。201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
2022年9月,发起成立国际糖业产教融合联盟
2023年4月,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和试点工作。
东环校区:广西柳州市东环大道268号 | ||
![]() |
![]() |
![]() |
![]() |
![]() |
![]() |
柳石校区:广西柳州市柳石路257号 | ||
![]() |
![]() |
![]() |
![]() |
![]() |
![]()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2个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开设69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专业涵盖工、管、理、医、经、文、法、艺术、教育等九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近5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19人。2017年重点实施“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以来,新增博士近300人,近100人入选“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9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类别 | 名称 |
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 |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 |
广西一流学科(培育) |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广西高校重点学科 | 车辆工程、企业管理、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经济学 |
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纺织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应用统计、翻译、资产评估、社会工作、机械、艺术、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1个专业通过国际实质等效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12个专业列入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点建设项目3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9个,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6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广西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
2000年,广西科技大学被教育部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近两届获广西教学成果奖34项,其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物流管理、环境设计 、测控技术与仪器、纺织工程、财务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建筑学、英语、生物工程、工程力学、工商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 |
- 附属医院
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四所三甲综合医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柳州市肿瘤医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 对外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在校生人数近800人。中外合作“4+0”项目在校生位居全区同类高校前列。学历留学生比例超过80%,学校获评“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进步最快单位”。与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意大利、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18个国家的50所大学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月,学校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00多项,其中,参加2018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2020年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分别获得亚军,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累计获金牌51枚,参加广西第十一届学生运动会获普通本科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篮球队获广西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普通本科组冠军。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厅级重点科研平台13个,柳州市重点科研平台27个,广西特色新型智库1个。
科研成果
2008年至2013年5月,该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鉴定成果等其它科研成果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8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教师研发的50多项科研成果,被广泛用于汽车、机械、建筑、制糖、电子、化工、国防、城市规划等相关行业和单位,实现利税超亿元 。与企业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80余项,其中广西千亿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250余项,涉及汽车、机械、食品、建材、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等6个广西千亿元产业领域 。
2013年,该校共获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21项,获资助经费共110万元,资助的项目数量与经费总额分别是2012年度的2.3倍和2.5倍。
截至2023年6月,2016年来,学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近40项。其中,获国家基金项目100多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17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18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专利授权近1600件,其中发明专利554件。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达1126.062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83.695万册,电子资源842.3679万册。覆盖了我校所有的学科专业范围。建设有CNKI、经纶、读秀、Springer、Elsevier、PQDT等中外文数据库52个;自建了本校硕士学位论文及随书光盘数据库,基本覆盖了我校的所有学科和研究领域;一线藏书为利用率较高的最近10年出版的图书,在文昌校区馆东面6个书库,另在文昌、柳石和箭盘还设有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站;二线藏书为10年前出版的图书,在文昌校区馆一楼的2个密集书库;三线藏书为1995年前图书,在文昌校区馆外存贮书库。
- 学术刊物
《广西科技大学学报》(季刊)是由广西科技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95/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6410。主要刊载机械、汽车、交通运输、土木工程、计算机、电子信息与控制、化工轻工、食品、环境科学及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医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数据库的来源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等
形象标识
- 校徽
主体图案的“盾形”是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的象征,同时彰显出刚强、团结、拼搏的精神品格;图案勾勒出正在勤奋读书的“人”的姿态,寓意着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师生对知识孜孜追求的热情。
图案中心大写字母“G”是“GuangXi”的第一个字母,图形的右半部分是汉字“广”的变形,表示广西科技大学是一所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学;右上角的六边形图案(六边形化学分子结构)突出了作为科技大学科技创新的属性特征和价值追求。
图案的下半部是个“U“型,既代表着大学(university)的办学层次,又是”柳江“的象征,表明学校依托柳州办学,坚持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外环上方是“广西科技大学”的中文校名,外环下方是“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大写英文。图形整体表现“外圆内方“寓意既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主动融入社会,又坚持大学精神操守,保持独立品格。
校徽图案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稳定、沉着,具有蓄势待发的力量,又能体现出工科为主的学科特点。
精神文化
- 校训
求真近道,明德致新
“求真”:就是“求是”,求真相,求真学,求真理。是用务实的态度追求、探究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校训,凸显广西科技大学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治学、治校的作风。同时,这也符合学校一贯的传统学术精神。
“近道”:出自《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指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如果我们能够探求到物象的本末、事理的终始,明白它们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能接近或掌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了。在大学里,求知求学是大学人之根本,求知求学就应当追根溯源,探求本真,求得真知,切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因此,“近道”是学校师生应当提倡和推崇的。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意为明其至德,明其根本,明其人格,是为人处世最高的学问准则,为“大学之道”的纲要。作为校训,彰显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完善人格的教育理念,提倡内圣自明的学问准则。
“致新”:致者,达到也。新者,更新,创新。致新之意就是追求和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作为校训,体现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推动事业向更高目标前进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建设和自身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新成就的期盼与祝愿
- 校歌
《广西科技大学之歌》
作词:广西科大人集体创作,杨玉鹏执笔
作曲:曾令荣
邕水启航,扬帆柳江。桂中崛起,培育栋梁。
校市相融,服务地方。校企合作,书写华章。
鹿鸣湖畔,宗元道长。高望山下,韶华陇上。
强工兴医,勇毅自强。精文育新,步履铿锵。
求真近道,初心不忘。明德致新,再铸荣光。
强国梦想,激荡胸膛。民族复兴,我辈堪当。
社团活动
该校建有英语协会、书法协会、网球协会、排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反邪教协会、心理学协会、公关协会、吉他协会、武术协会、棋类协会、影视协会、晨光文学社、计算机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辩论协会、科技协会、软件爱好者协会、形象策划协会、求知创业协会、法律协会邓小平理论协会等学生社团 。2010年,该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
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该校被评为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小星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志愿帮扶计划项目被评为2012年广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和优秀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评选中,该校大学生舞蹈爱好者协会被评为“2012年广西高校十大明星社团”,该校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2012年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黎平、张发钦、蒋智华、蓝娟、赵俊辉等五名教师被评为“2012年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