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简介
首都体育学院(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是北京市属体育类普通本科院校,为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与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
首都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62年,并入北京师范学院。1979年,恢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2020年,依据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分类发展方案,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蓟门校区、知春路校区和凤凰岭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80亩;设有9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15个;设立“青少年身体功能训练”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有各类在校生总人数5000余人,专任教师386人
办学历史
- 北京体育学校
1956年7月,北京体育学校创建,受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双重领导,校舍建在先农坛体育场。
1958年5月,北京体育学校迁到北京市海淀区校址。
1960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在北京体育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制有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中专科、三年制预科。
1962年,教育战线实行院系调整,同年9月学院并入北京师范学院的体育系。
1979年2月,从北京师范学院分出,恢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
1979年2月,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复校。
- 首都体育学院
2000年5月,为适应首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
2009年,学院成为首批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
2011年,学院获得“体育学”与“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学院通过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审核,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
2014年,学校新增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0年2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复同意学校设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并纳入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机构名录。1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2021年4月16日,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与首都体育学院宣布共建北京国安首体院女子足球队。 5月13日,首都体育学院冰雪运动学院成立。
2023年3月,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正式成立“奥林匹克女性发展基金”。该基金共计人民币50万元,将作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奖”遗产项目执行。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月,学校设有9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15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工总数554人,专任教师386人,教师中高级职称189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64人,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116人。学校拥有一批教学科研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以及高水平专业人才,包括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冰雪科学家等21人,外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人选、北京“高创计划”人选、北京项目专家特聘教授、百千万工程市级人选、长城学者、教学(青年)名师、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人选等30人,北京市创新团队20个,国际级运动健将21人、国际级裁判38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名誉教授、客座教授4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
类别 | 名单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钟秉枢 |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 体育教师核心教学技能培养团队(2021年,尹军)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百名品牌专业,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4门;获得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3个,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拥有大学生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滑冰馆等14个体育场馆共计6.3万平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新闻学、舞蹈表演等9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运动康复、体能训练、公共事业管理等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除体育旅游、冰雪运动、电子运动竞技与管理等3个新建专业外,其他12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双万计划”。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1个。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新闻学、舞蹈表演 |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体育教育 |
北京市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 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 |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运动康复、体能训练、公共事业管理 |
北京市百名品牌专业 | 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 |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 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老年医院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 |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老年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
- 教学成果
2020年,学校《体育经济学》课件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重点课件,《人体解剖学》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一般课件,《冬季奥运项目报道手册》、《篮球运动技术教学双语教程》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一般教材。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3部教材荣获首批国家级教材奖。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5项、优质课程15门、优质教材、课件15项。市级成果或获奖60余项,包括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体育学博士研究生。
截至2023年1月,学校设立“青少年身体功能训练”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3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类别 | 名称 |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 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 | 体育学 |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 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体育学、心理学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康复学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 体育、新闻与传播 |
研创平台
截至2021年1月,学校设有15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6个特色科研团队,其中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级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拥有体医工精准组学实验室、运动心理与脑科学创新中心、心肺功能与运动康复实验室、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运动营养与恢复实验室、体育人工智能实验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室、运动机能服装研究中心、5G+4K超高清演播中心等1.4万平米集中教学科研平台。设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能力评价与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等1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类别 | 名称 |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 | 运动能力评价与研究综合实验室 |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 | 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运动实验室 |
北京市级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名称 | 立项时间 |
振动力量训练团队 | 2009年 |
《落实中央7号文件》团队 | 2010年 |
科研竞技
- 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科技冬奥”专项项目(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示范),“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获批科研经费总额4400万元。
截至2023年1月,近年来,学校主持《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示范》《冬奥会奥林匹克数字博物馆呈现与传播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国家科学健身知识图谱库和推荐系统平台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中国足球事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0余项,其他省部级项目近百项;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奖,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奖,申请或授权专利90余项。
- 竞技成绩
截至2021年1月,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530场,其中在世锦赛、世界杯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6人次,在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大学生锦标赛等亚洲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7人次;获得全国性比赛第一名902人次,其中在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职业联赛等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4人次。培养运动健将26人,培养一级运动员56人。
体育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9月,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3.8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12.63册,新增纸质图书21000册;有电子图书1010383册,电子期刊77540册,学位论文172042册,音视频3153075小时。全年图书流通量13677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4290563次,电子资源下载量624216次。引进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Ebosco等中外文数据库41个
- 体育期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批,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刊物,学报为双月刊,单月中旬出版,学报是北京大学核心期刊收录期刊;学报2013年成为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2012年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报加入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
《体育教学》杂志是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工作者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性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月,学校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签署的学术与科学合作总协议被纳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举办一带一路国家驻华大使体育论坛,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与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北京2022”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落户学校。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主标识运用中国汉字“首”的字形结构,“首”字意为第一,寓意着超越和领先,是体育精神和学校争创一流的精炼表达。“首”字上方似绵延万里的长城,代表首都的视觉特征,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下方如一条条无限延伸的跑道,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
主标识色彩运用奥运五环的色彩,象征着在蓝色天空的辉映下,学校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的精神追求。
-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横向的学校标识和中英文全称标准字的规范组合。
精神文化
- 校训
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
- 校歌
《挑战者之歌》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 获奖单位 | 奖项名称 |
2022年4月19日 |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冬奥志愿服务团队 | 被授予“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