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位于北京市,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直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建立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21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24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有在校生6118人,专任教师386人。
历史沿革
- 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
1946年4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由华北联合大学党总支书记、校务主任狄子才带领华北联大部分干部和其他人员完成学校的创办工作。
1949年4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9月下旬,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全国总工会决定将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培训全国各地的工会主席。同时决定,由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兼任校长,校址为天津市九江路26号(原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校址);11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会议通过了《学校组织规程》确定了学校的组织机构、职责范围、领导原则、工作制度等。
1950年12月11日,劳动保险训练班开学。
1951年2月20日,工会文教干部培训班开学;4月24日,第三季普通班、工会基层干部培训班同时开学。
1952年8月20日,刘少奇同志作了批示,同意在北京修建全总干部校舍;8月22日,薄一波同志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批件做出在批示,同意在北京修建新校舍。
1954年7月26日,学校开始从天津迁往北京;8月11日,学校教职工正式在北京新校舍办公。
1966年6月,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
1978年11月12日,中央同意恢复全总干校。
1983年6月21日,中央书记处同意学校开办三年制大专班。
- 中国工运学院
1984年8月13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系中央部委所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为学校书写“中国工运学院”院名;10月20日,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决定,从1985年起学校轮训部改为进修部,轮训班改为工会领导干部进修班,负责培训省、市、区和地方工会正、副主席、部长,大型骨干企业正、副主席,大的县工会主席。
1985年,八五级工会学专业和劳动保护专业开学。经教育部同意,这两个专业列入国家1985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校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9月14日,院长办公室会第24次会议决定:撤销培训部,成立工会学系、劳动保护系。
1986年4月2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工运史专业、劳动法专业从1986年开始招生。
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面向全国招收在职成人劳动模范本科学生。
1997年起,试办成人大专函授教育。
1999年,经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学校开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3年5月,学校由成人高校转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5年5月,教育部首次将劳动关系专业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
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2017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第107号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核准通过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章程》。
2021年11月,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正式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自2022年起停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工作。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80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7人,在聘副教授109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97%。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类别 | 团队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
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 | |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 |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 |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 |
类别 | 名单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傅德印、刘玉方、姜颖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 傅德印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 |
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项目核心教学团队 |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刘玉方、姜颖、燕晓飞、乔健、李德齐、王多吉 |
北京市优秀教师 | 李双、黄任民、纪元、张默、罗旭华 |
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 | 王多吉 |
院系设置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24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类别 | 名称 |
硕士专业学位点 | 公共管理 |
社会工作 | |
新闻与传播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学校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 |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法学、社会工作、新闻学、安全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 |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 | 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酒店管理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 | 法学、劳动关系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 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 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 | 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语言的力量 |
科研平台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
类别 | 名称 |
校属研究机构 | 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名单不全) |
院(部)属科研机构 | 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名单不全) |
科研成果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5年,学校共获得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其他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各类横向课题200余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
- 学术期刊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劳动教育评论》《中国教工》等三种学术期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的研究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术性期刊;设有“劳动关系研究”“劳动法律研究”“职工队伍研究”“劳动保障研究”“工会研究”以及“专家特稿”等栏目;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
《劳动教育评论》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常设专家访谈、理论前沿、评价研究、历史回眸、互鉴交流、调查研究、国外动态等栏目。
《中国教工》创刊于1950年,是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合作主办的学术期刊;开设栏目主要有特别关注、热点直击、思政之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席视界、风向标、党政之页、特讯专递、劳动教育、教改纵横、第一线报告、风采、经验展台、我的治学心得、师德案例解析、为师之道、视窗、论坛、时评、动态、知识广角、健康快车等。
合作交流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港、澳、台湾地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与中国国(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
形象标识
- 校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内、外圆环之间上方为英文“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下方为中文简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两边分别以圆点符号隔开。内圆是汉字“中”、“工”两字组成的主体图案。
- 校旗
学校校旗为印有校徽、校名的旗帜。
精神文化
- 校训
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释义:“刚健创新”,源于《周易》。“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致人于刚健善美,出人于精神荒寒。在知识求索的进程中,培育宏扬君子的品德,刚健笃实,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进取有为,养成以社稷民生为己任的浩然正气。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和是“一”,和而不同是“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劳动关系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应倡导坚持原则而又善于协调,正视差异而能和睦相处,尊重多元而求公平正义。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