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简介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简称警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被誉为“忠诚卫士的摇篮”。
学校前身为1981年4月24日成立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00年,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在学院正式成立。2003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2008年、2016年,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2018年9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转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同时加挂“公安部国际执法合作学院”和“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牌子。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注册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办学地点在廊坊市安次区和广州市天河区,占地1700余亩;开办7个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6个本科专业;设有1个研究生学院、16个二级学院;建有30余个实验室,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有教学科研人员840余人,2020-2021学年本科在校生5366人,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6273人。
武警学院
1981年4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主要为公安现役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承担中国维和警察、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常备维和警队、驻外警务联络官和外籍警察培训任务,担负公安机关培训工作。
1983年,武警总部成立后,学院转隶武警总部。
1985年,面向社会招收消防、边防本科学员。武警部队进行第一次院校体制任务调整,武警学院消防专业移交武警技术学院(现武警工程大学),武警技术学院安检技术专业、武警专科学校边防专业培训任务并入武警学院,隶属武警总部领导。
1990年,武警总部对所属院校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廊坊武警学院划归公安部直接领导和管理。公安部所属边防、消防、警卫三个警种所涉及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部纳入武警学院
2000年,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在学院正式成立。
2003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2008年、2016年,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
警察大学
2018年9月6日,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转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同时加挂“公安部国际执法合作学院”和“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牌子,为公安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19年12月7日,登记地址变更为中国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朱砂岭街9号院。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1个研究生学院、16个二级学院,开办16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7月,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领域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40余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等268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建有高水平实战教官库。39年来,8人次入选国家、省部级各类人才工程,60余人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34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公安部部级津贴,213人次享受公安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津贴。
类别 | 名录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袁狄平 |
国家级优秀教师 | 苏志安、高太存 |
河北省教学名师 | 杜胜利、毛占利 |
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 边境管理学教学团队、消防指挥专业教学团队 |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7月,建有射击馆、综合训练场、维和模拟训练街区、战术训练基地等实训设施,拥有一大批先进训练装备器材。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消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消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边防实验教学中心、火灾勘查实验教学中心 |
河北省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 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消防工程、边防管理、火灾勘查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边防管理、消防工程、警卫学、火灾勘查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警务指挥与战术、公安政治工作、电子信息工程、消防指挥、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核生化消防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消防燃烧学、灭火战术、工业企业防火、火灾调查、警卫战术学、边境管理学 |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出入境边防检查学、专项火灾调查、维和警务概论、消防燃烧学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灭火战术(线上)、绳索救援技术(线上)、消防燃烧学(线上线下)、出入境边防检查学(线下)、火灾调查(线下) |
公安部精品课程 | 警卫战术学、建筑灭火设施、灭火战术、边防情报学、消防技术装备、警卫勤务学、消防监督管理、警卫指挥学、建筑防火 |
公安部外警培训精品课程 | “一带一路”建设概述、要人警卫、维和能力建设 |
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逻辑学、警务心理学、公安情报学、灭火战术 |
(注: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7月,学校开办7个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类别 | 名称 |
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 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军队指挥学、政治工作学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 警务、法律、资源与环境 |
河北省重点学科 | 公安情报学、法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军队指挥学 |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7月,建有30余个实验室,建成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消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院士工作站、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
类别 | 名称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 |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 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
河北省重点实验室 | 河北省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学科重点实验 |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学校先后投入1500万元资助课题预研,培育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98项、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62项、横向课题87项,争取外来经费1.3亿元。产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700余篇,出版著作615部,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8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6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3项,其中“典型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首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警察法(修订草案)》立法专家咨询报告等20余项成果被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安部等领导机关采用,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重要批示,200余项创新成果被推广应用。
2021年12月,《膨胀材料在防灭火产品中的开发应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火灾蔓延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21年度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4193.75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1889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1.48万册,当年新增29514册,生均纸质图书212.26册;拥有电子期刊19.56万册,学位论文2.52万册,音视频24302小时。2020年图书流通量达到0.78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138.89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45.66万篇次。
- 学术期刊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地区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常年开设移民管理研究、边疆与边防研究、警卫研究、国际安全与维和研究、国家安全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法学研究、治安研究、公安管理研究、侦查研究、智慧警务与网络安全、消防理论研究、应急救援研究、火灾预防研究、反恐处突研究、教育训练研究等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廊坊市人民政府、河北省公安厅、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大学等30余个单位,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与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20余所同类院校或实务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国消防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消防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警察协会专业委员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应急处置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和学术组织设在学校。
学校围绕学科专业前沿,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学术文化活动周,创办“院士讲坛”“科技创新讲坛”等学术品牌,举办“国家安全论坛”“消防科学与技术”“中国维和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知名院士、专家1500余人次来校讲学。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为圆形,包含中英文校名和钥匙、消防水枪、剑、世界地图图案,周围以橄榄枝环绕,下方为“金色书”造型,刻有校训,底部有建院年份“1981”字样。
-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红色旗帜,印有校徽和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进德修业,精武博文
释义:德与业兼顾,教与学兼容,凸显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作为公安现役高校的时代风貌,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进”,指增进、养成;“德”,为品德、操守。“进德”,即不断增进品德修养。“修”,指学习、研修、实践、建立;“业”,为学业、专业、功业。“修业”,即学好专业,完成学业,学有所成,服务社会,建功立业。“进德”与“修业”是学生进学的两大任务,学生既要培养自己的崇高思想品德,又要珍惜学习机会,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精”,指精通、擅长、精益求精;“武”,为体能、技能、军事、业务素质。“精武”,即强健体魄,军事及业务技能过硬。“博”指厚、宽、实;“文”,为文学、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博文”,即广读博览,知识渊博,具有人文精神。“精武博文”,意思是能文能武,既要专业技能精湛,又要文化功底深厚。
校训突出了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院的军事型、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