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简称“扬大”,学校始建于1902年,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江苏省一所公立综合类本科高等院校。
关于扬州大学的前身究竟有哪六所高校的问题,根据学校官方公布的校史信息记载,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学校前身——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它们都来自通州师范学校这个“母体”,共同成为扬州大学的历史源头。
原扬州师范学院
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2年的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校址位于西郊瘦西湖与当年的庆隆寺之间(今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1952年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1953年学校院系调整的部署,教育专修科并入江苏师范学院教育系(现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停办。1958年中文、数学两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扬州师范专科学校(在“财政部扬州财政学校”基础上创建)并入。同年5月1日改为“扬州师范学院”,设有中文、历史、数学、化学四个本科。
1976年11月4日,创办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现南通大学前身)。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原江苏农学院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苏北农学院。校址位于扬州西郊扫垢山(今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由原来的南通学院(即私立南通大学)农科、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教系和私立江南大学农艺系三部分组成。1901年张謇创建通海垦牧公司,筹建创办通海农学堂。1906年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内设农科;1907年附设农科本科正式开课;1910年农科从师范中分离出来,分设初高两等农校;1912年改为甲、乙两种农校;1916年,乙种农校停办,专办甲种农校,发展成南通农业学校。1919年张謇将南通农业学校升级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 1928年农科大学与医科大学、纺科大学合并,定名为私立南通大学。
1930年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1938年南通沦陷,同年8月,南通学院农科迁往上海。1942年农科迁天长,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坚持办学。1947年农科迁回南通,农科农艺系二年级学生相继迁回上课,农科畜牧系三、 四年级学生,仍留在上海上课,形成“通院”和“沪院”两地办学的格局。1949年8月,“沪院”师生全部迁回南通,两地办学的格局,从此结束终结。9月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调往浙江大学。
1952年南通学院农科的农艺系、畜牧兽医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和私立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在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同年 8月,南通学院的农科独立、改名苏北农学院,并整体迁往扬州(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创建于1928年;江南大学由荣德生及其子荣一心于1946年创办)。
1952年11月10日,苏北农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1962年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招收首届研究生。1963年江苏水利学院大学部并入苏北农学院,成立农田水利系。1971年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迁扬州,两院合并定名为“江苏农学院”,校址设在原苏北农学院。1979年南京农学院在原校址恢复建制,江苏农学院仍在扬州校址办学,校名不变。1982年江苏农学院是江苏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28所高校之一。同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江苏农学院和省农林厅脱钩,正式转为省高教局领导。
原扬州工学院
学院前身是扬州工业学校,建于1952年。校址位于当时的市区西南三元桥(今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占地面积约321亩。
1952年7月扬州中学土建、机械、电机、水利等工科全部专业教师、部分基础课程教师等调整并入扬州工业学校。1953年9月扬州工业学校调整归属二机部领导,为国防工业建设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同年10月,校名改为“华东第二工业学校”。 1955年8月二机部署西安建筑工程学校调整为西安机械工业学校。该校建筑专业教师和学生调来并入本校,学校更名为“扬州建筑工程学校”。其后,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58年7月扬州建筑工程学校划归江苏省领导(省、地双重领导),由省重工业厅主管。8月18日,改建为“扬州工业专科学校”,为地方工业培养高级工业技术干部。1961年7月扬州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扬州农机专科学校。同年8月,无锡工专与扬州农机专科学校合并。1962年7月常州、南通、盐城、淮阴、新海连等工业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教学设备、图书调入充实了学校。同年9月,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校名。
1965年9月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管理,同时批准升格为“扬州工业学院”。1969年6月扬州工业学院改办为第五机械工业部5308 厂(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苏曙光光电有限公司)。1978年10月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扬州地区专科班并入学校。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隶属关系回归江苏省。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扬州工学院”。
原扬州医学院
学院前身是1950年6月苏北行政公署在高邮创办的“苏北卫生行政干部学校”(简称“苏北卫生学校”)。1951年2月苏北卫生学校从高邮迁至扬州(其中医士专业迁镇江,建立苏北第一医士学校,后发展为镇江医士学校)。1952年8月上海私立惠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迁并来扬州,校址在北河下(今扬州市妇幼保健院附近),校名为苏北扬州助产学校。1953年5月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助产学校,隶属于江苏省卫生厅。同年7月,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学校。
1955年7月苏北医学院(苏州医学院前身)的100余名师生和部分教学设备迁到扬州,并入扬州医士学校。1956年8月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助产士学校,仍隶属江苏省卫生厅。1958年1月更名为扬州卫生学校。同年6月,升格为扬州医学专科学校。7月,扬州中医专科学校成立,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校址在汶河路5号。
1962年6月扬州医学专科学校停办,恢复为扬州卫生学校。1976年12月学校扩建为江苏新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分院。原扬州卫生学校改为分院的中专部,1983年后迁出新建。1979年1月由于原江苏新医学院撤销,扬州分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原苏北人民医院划归为扬州医学专科学校的附属医院。1984年7月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扬州医学院”,升格后仍归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由省高教局具体管理。
原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含南京水利学院、江苏水利学院)
学校前身是1950年创建于南京的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校址设在原财政部扬州财政学校原址(今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
1950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将苏北建设学校水利科与在南京的华东水利部水文技术人员训练科合并,成立淮河水利专科学校,隶淮河工程总局领导。1951年11月学校更名为华东水利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华东水利专科学校一部分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并,在南京成立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另一部分改办中等专业学校,定名华东水利学校。
1955年2月改名为水利部南京水利学校。1958年7月学校升格为“南京水利学院”。 1959年2月设在扬州的江苏省水利机械工业学校并入南京水利学院。1960年1月南京水利学院迁校扬州,改称江苏水利学院,隶属江苏省水利厅。1962年6月江苏水利学院停办,后分为两支。一支江苏水利学院大学部(机电排灌、农田水利和河川枢纽及发电站专业)于1963年5月并入苏北农学院,成立农田水利系。同年12月,另一支人员及校产由国家水利电力部收回,改为水利电力部扬州水利学校。
1970年1月水利电力部扬州水利学校划归江苏省管理,改称江苏省扬州水利学校。1984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建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1992年5月,驻扬六所高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原江苏水利学院两支众水合流,演变为扬州大学水利学院。
原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学校前身是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源起于1958年成立的南京市财经学校。1982年2月,由江苏省商业学校(扬州)和南京商业专科学校合并而建立。校址位于扬州市区便益门附近(原为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
江苏省商业学校,1952年10月在私立镇江新华中学基础上创建苏南镇江商业学校,隶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3月江苏建省时改称江苏省镇江商业学校;1955年8月迁址扬州并改名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1956年10月更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1969年11月学校停办;1973年5月江苏省商业学校复校。
南京商业专科学校,1958年南京市财经学校建立,隶属南京市。1961年学校停办;1963年在南京市财经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由省市合办的南京商业职业学校,隶属江苏省商业厅;1965年5月改建南京商业专科学校(南京半工半读的商业高等专科学校);1969年11月学校停办;1979年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恢复办学,并改名为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隶属江苏省商业厅。1982年2月迁址扬州与江苏省商业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六校聚合
1992年5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学校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河。
1997年学校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原有学院的旧格局被打破。2002年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八所省属高校联建宿迁学院。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4年10月,学校被列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高校。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国家“111计划”。
以上就是扬州大学前身六所高校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扩展资料
扬州大学简介:
扬州大学,简称“扬大”,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等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4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3.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3.82亿元,图书馆藏书396.9万册;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3个;全日制本科生30700多人,博、硕士研究生16200多人;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900多人,医护人员2200多人。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部),1个独立学院,开设12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十四五”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12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博士后流动站(20个):中国语言文学、作物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化学、畜牧学、中国史、数学、水利工程、草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临床医学
ESI前1%学科(12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1个:兽医学;B类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作物学、畜牧学;B-类学科2个:外国语言文学、数学;C+类学科4个:体育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植物保护;C类学科6个:法学、教育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工商管理;C-类学科7个: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学、中西医结合、戏剧与影视学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扬州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81位;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扬州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68位;扬州大学在江苏省内院校中排名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