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
根据学校官网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0所附属中小学,开设本科招生专业82个,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其中,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7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8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12个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水平排名进入前2%或A类。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车辆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其理论(含车辆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固体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内科学(心血管病)、外国哲学
上海市高峰学科
I类高峰: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II类高峰: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
IV类高峰:设计学、环境与生态、干细胞与转化、智能科学与技术、飞行器力学与控制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A类:建筑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B类:哲学、数学、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排名获得A+(前2%或前2名),获得A+的学科数量排名全国第11位(并列);设计学排名获得A(前2-5%);数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排名获得A-(前5-10%)。
B+类学科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B类学科有: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B-类学科有:政治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
C+类学科有:教育学、地球物理学、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C类学科有:新闻传播学、水利工程;C-类学科有: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强基计划:力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
截至2022年11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0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9年度(23个):金融学、德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环境设计。
2020年度(18个):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应用化学、海洋科学、工程力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环境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口腔医学、会计学、物流管理、动画、视觉传达设计。
2021年度(19个):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日语、地球物理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飞行器制造工程、康复物理治疗、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编导、产品设计。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2020年度(4个):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1年度(2个):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以上就是同济大学相关专业学科的评估情况,仅供参考。
扩展资料
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大学,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国际铁路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卓越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校园成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国际绿色校园联盟,中美“10+10”计划、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学校前身是1907年(光绪33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
1933年5月,将1932年就停办的国立劳动大学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该校土木科、机械科后与其他院校合并,分别发展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1937年8月学校被迫开始内迁。先后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
抗战胜利后,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1948年8月细菌研究所登报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学校成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1956年11月同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转由城市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共同领导;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位列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4年8月上海铁道学院的建筑系调整并入同济大学;1965年12月改由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
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年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与上海铁道大学(创办于1958年6月21日,1995年5月由上海铁道学院和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多科性综合大学,更名上海铁道大学,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领导。)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并复办医学院。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名单;成为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共中央组织部直管高校。
2007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2008年入选国家“111计划”;2009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20年1月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7余万平方米;设有29个专业学院,开设82个本科招生专业;有专任教师2815人。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同济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17位;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同济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19位;同济大学在上海市内排名第3位。